一、应激与免疫
20世纪40—60年代,人们对动物应激后其总体免疫功能的改变做了大量的观察,发现在束缚或逃避学习应激后,动物对许多病毒感染的抵抗力下降,变态反应的程度减轻,对异体组织的排斥能力下降。60年代中期发现干扰素后,许多免疫因子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意义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且进一步注意到应激对这些免疫因子的影响。60年代末,人们发现应激可使啮齿类动物血中干扰素水平下降,还可影响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能力,这至少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动物应激后易受病毒感染。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动物在低温或游泳应激后,外周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也下降,且这种下降的程度与应激的程度成正比。70年代中期,人们进一步发现,电刺激应激可使动物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转化反应程度降低,束缚应激还可使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下降。

图6-1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概图(根据Savino&Dardenne改制)
(IL:白细胞介素;IFN:干扰素;TNF:肿瘤坏死因子;LIF:白血病抑制因子;CHRH: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LHRH: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CRH: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GH:生长激素;PRL:催乳素;TSH:促甲状腺素;FSH:促卵泡刺激素;LH:黄体生成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VP:精氨酸加压素;OT:催产素;T3:三碘甲状腺素;T4:四碘甲状腺素;E:雌激素;P:孕激素;GC:糖皮质激素;AD:肾上腺素)
除了上述较强的应激源对免疫的影响,人们还注意到相对温和但对情绪活动影响较大的应激源对免疫的影响。将不同窝鼠重新组合在一起喂养,或者人为地使动物活动空间减少,都将导致它们免疫功能的下降。
在人类,应激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主要是研究神经精神因素对免疫的作用。研究主要在两类人群中进行:一是受到精神压力的正常人,如正处在大考阶段的学生;二是患有抑郁症等疾病的神经精神疾病患者。上述两组人群免疫功能均明显下降。
Glaser等(1985)研究了医科大学学生在考试期间的免疫学和心理学指标的变化。研究显示,考试这一应激事件不仅给主体带来了心理学改变,如抑郁、焦虑、敌意情绪的增加,而且也给考试者带来了细胞免疫的降低。
上呼吸道感染,特别是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它常被用作应激与感染关系的研究。Cohen等通过对新近生活事件、亲友近一年遭遇进行评定,同时评价受试者对心理应激的感受以及负性情绪体验,然后对实验组进行病毒暴露,结果发现心理应激增加呼吸道感染率,心理应激与个体患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疾患的危险性是一种直线相关关系。
应激可直接影响行为、神经递质释放和免疫反应,但要避免把应激简单说成是疾病的“病因”,而是要看到应激对人格及宿主生物性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另外,尽管许多应激源对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表现为抑制,但并非所有应激源都会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应激源还可使免疫功能增强,即所谓“愉快欢乐的压力”。一般而言,急性应激可降低免疫反应,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免疫功能又逐渐恢复到正常。有些情况下,应激甚至可以增强免疫反应,这是一种辩证的观点。应激时许多心理因素,如“主动性”“预见性”“适应性”等对其过程的转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可能是现代疾病心理治疗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