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从已出版的军事文献中可见到用于描述士兵在战场上出现的心理、精神障碍的说法有很多,如“思乡病(症)”“炮弹休克”“战争神经症”“战斗衰竭”“战斗疲劳”“战斗应激”“战斗应激反应”等,从这些叫法的变化上可看出人们的认识在发生着变化,对于军事应激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也在逐步深入。
18世纪以前的战争中,在战场这个特殊的条件下尤其是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士兵发生的战斗应激反应(combat stress reaction,CSR)并没有被认为是一种心理障碍,而是将此类心理、精神异常看成是一种“贪生怕死”的厌战行为,是一种违反军纪的行为表现。因此,对此类士兵常常采用严厉惩罚的方法,按照违反战时军纪处理,如将他们送到军事法庭关入监狱,或强迫其加入“突击队”甚至就地处决等。
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这类“违反军纪”的战斗应激反应的发生率也急剧增加,尽管用严厉的方法进行处罚但并不能起到威慑的作用,这使许多人感到困惑。困惑的焦点是军事应激反应是否是一种正常的作战反应?对出现战斗应激反应的人员的处理是否应该改换一种公正而科学的方法?18世纪,一些法国军医最早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军事精神医学问题,认识到部分受到军事法庭审判的士兵所受到的审判是不公正的。因为这些士兵存在着病态的心理障碍,因而不能理智地对待错误,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错误行为。从此,对战斗应激反应的认识就从贪生怕死阶段转变为“精神疾病”阶段。此阶段将战斗应激反应看成是一种精神障碍,是一种类似于士兵的思乡病的反应。在处理上应用精神病学的方法,后送到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但是,这种认识和做法,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而且使大量有作战经验的官兵从战场上流失,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的Salmon博士提出了处理此类“伤员”的“就近、即时、期望”三原则,使伤员的归队率达到了60%~70%。“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对发生战斗应激反应的伤员应该尽早及时地予以处理和治疗,并给伤员以明确的信息,他们并没有患精神疾病,只是战场上的正常的应激反应,所以不要指望发生此种反应后就退出战场,而是要等恢复后尽快返回战斗岗位,这样对他们自己和部队都是有益的。“三原则”的提出和实施,使对战斗应激反应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标志着将战斗应激反应划归为精神异常阶段的结束,也标志着“应激”阶段的开始,即将战斗应激反应看成是心理应激反应。
将战斗应激反应看成是正常的应激反应的理由如下。
(1)参加战斗的士兵都有可能发生战斗应激反应,而不是个别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有很多事实表明,当战斗激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任何人都可能出现精神异常。
(2)影响发生战斗应激反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个体因素还有环境因素。战场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战斗的激烈程度、指挥官的组织指挥能力、部队凝聚力的强弱等。另一战场环境因素是人—机—环境因素,即高技术武器对其操作者的过高要求所形成的应激因素。如果这些因素对参战人员造成的心理负荷过重,超过了军人的适应阈值就容易形成适应障碍,士兵会暂时或长久地失去战斗力,造成精神性减员。另外,士兵的心理素质或者性格因素与战时士兵精神异常的发生关系并不大。
(3)一般来说,战斗应激反应是暂时性的,很少造成永久性的精神创伤,除非发生战争精神病。
因此,基于上述认识,“精神疾病”的标签便从战斗应激反应的士兵身上摘下,使发生战斗应激反应而不继续参加战斗的士兵数量大幅度下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诸如“战斗疲劳”“战斗衰竭”等概念相继出现。随着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军人在战场上出现精神异常的本质就是战斗应激反应。
但是,战斗应激反应的概念直到1973年才由Mullins和Glass正式提出,认为是士兵暴露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下所导致的精神的崩溃。这些应激包括死伤的巨大威胁,第一次看到死亡,指挥员和战友的阵亡,食物、水、睡眠等缺乏,过冷或过热,缺乏家庭的支持等。战斗应激反应这一概念是中性名词,既没有贪生怕死的标签,又没有精神病的诊断,因此容易被军事专家和士兵所接受,既减弱了不良的心理暗示,又提高了士兵恢复正常状态的信心。
给战斗应激反应下定义很困难,因为对战斗应激反应的认识不同,界定的范围不一样,其定义也不一样。生物理论认为,战斗应激反应的发生是许多微小的脑损伤或者近距离爆炸导致脑震荡而引起的,所以那时称为“炮弹休克”,但这对于诊断和治疗是没有意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发展心理学比较流行,其倾向于忽略先前的治疗和预防,认为发病的原因是人格的脆弱,但不轻易给有症状者贴疾病的标签,不过依据这种理论会增加转为慢性适应不良的概率。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现了社会心理学理论,现在也还比较盛行,该理论认为战斗应激反应是一种社会现象,根源是社会支持系统的崩溃,因此建议战斗应激反应的治疗应该集中在社会支持系统的重建,而不是针对个人治疗。另一种理论是系统沟通理论,认为战斗应激反应是个人和系统的一种沟通,强调沟通及其方法,该理论非常具有弹性,治疗方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过在诊断方面与外在表现有些不一致。
战斗应激反应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别。目前比较流行的广义概念是:心身正常的士兵在战场的极端条件下出现的生理心理反应。战斗应激反应是军人在战斗或者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经历了应激事件,从而产生的期待性、预测性、躯体上、认知上、情感上及行为上的反应,有适度和过度两种状态。
适度的战斗应激反应有积极正向的作用,表现为士兵战斗能力的提高,促进参战人员儿茶酚胺激增、能量释放、警觉性提升、反应快速、记忆和学习增强,提高军事作业水平和作战能力,也称为适应性战斗应激反应。
过度的战斗应激反应则是消极负向的作用,表现为士兵战斗力的削弱,甚至是暂时性的战斗能力丧失。参战人员表现出惊恐、视野狭窄与听觉排斥,直接导致非战斗、战斗减员的“显性危害”,也间接引起参战人员判断决策失误和战技水平下降的“隐形危害”,最终引起战斗的失利甚至整个战争的失败,也称为非适应性战斗应激反应(简称为战斗应激反应,即狭义的战斗应激反应)。通过正确的干预,过度的战斗应激反应是可以恢复到适度状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