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性与应激
1.个性与应激因素的关系·作为应激作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之一,个性特征与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应激反应等因素之间均存在相关性。
个性可以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偶尔甚至可以决定生活事件的形成。许多资料证明,个性特征与生活事件量表之间,特别是主观事件的频度以及负性事件的判断方面,存在相关性。
个性影响认知评价。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个性倾向性,以及能力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因素,都可以不同程度影响个体在应激过程中的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这些因素决定个体对各种内外刺激的认知倾向,从而影响对个人现状的评估,事业心太强或性格太脆弱的人就容易判断自己的失败。个性有缺陷的人往往存在非理性的认知偏差,使个体对各种内外刺激发生评价上的偏差,可以导致较多的心身症状。
个性影响应对方式。个性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应对活动的倾向性,即应对风格。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在面临应激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应对策略。Folkman曾根据“情绪关注”类应对的跨情景重测相关高于“问题关注”类,认为情绪关注类应对更多地受人格影响。Glass等(1977)的研究发现,当面对无法控制的应激时,A型行为模式的人与B型行为模式的人相比,其应对行为更多地显示出缺乏灵活性和适应不良。而Vingerhoets和Flohr的研究却提示,面临应激环境时,A型行为模式的人较B型行为模式的人更多地采用积极正视问题的应付行为,而不是默认,同时还发现,A型行为模式的人不像B型行为模式的人那样易于接受现实,对问题的起因,他们更多地强调自身因素而不是环境。
个性与社会支持有联系。个性特征间接影响客观社会支持的形成,也直接影响主观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水平。人与人之间的支持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在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对自己的支持打下了基础,一位个性孤僻、不好交往、万事不求人的人是很难得到和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的。
个性与应激反应的形成和程度也有关。同样的生活事件,在不同个性的人身上可以出现完全不同的心身反应结果。
2.个性在应激与疾病关系中的作用·个性是最早被重视的心身相关因素之一。个性与健康的密切联系早有研究,学术界甚至试图探讨个性与特定疾病之间的联系,如早期精神分析论者试图说明不同的人格与几种经典的心身疾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大量的个性调查研究证明,某些个性因素确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但其特异性并不高。
其实,个性与疾病的关联,很难说是两者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但是人们早已注意到,个性-情绪-疾病之间存在联系。许多资料证明,特定的个性确易导致特定的负性情绪反应,进而与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发生联系。这说明情绪可能是个性与疾病之间的桥梁。但这一认识未能进一步解释个性与情绪之间又是如何联系的。心理应激研究为此提供了解释,在应激作用过程中,个性与各种应激因素存在广泛联系,个性通过与各因素间的互相作用,最终影响应激心身反应的性质和程度,并与个体的健康和疾病相联系。
关于是否存在某些特定的应激或疾病易感性人格,有人曾归纳出易感应激人格及抗应激人格两类。最具代表性的是“坚韧”(hardiness),这是一种由奉献(commitment)、挑战(challenge)及控制(control)三种组分构成的人格特征,与降低应激相关疾病的发生有关(Kobasa,1979;Gentry&Kobasa,1984)。奉献是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认为自己的活动是重要的、有意义的感受。坚韧者认为生活的标准不是稳定而是挑战,因此,将一切的重大变革都视为挑战,而不评价为威胁。控制感是这种人格的第三种特点,他们认为能把握自己生活中各种事件。Kobasa是在研究“为什么有些A型行为者不患冠心病?”时发现这种个性特征。这种人在高度应激状态下很少产生负性后果(Wiebe,1991)。
在Ellis提出的非理性信念中,也包含一些易感应激的人格特质如“杞人忧天”型者,他们常将一些不可能的传闻作为事实或将细枝末节无限扩大。又如,“庸人自扰”型者则会将已经过去的负性事件,反复向人游说,使应激源“自我永存”。也有人将此类人格特质归纳为“焦虑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