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的范围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

Alexander最早提出的七种心身疾病,包括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被称为“神圣七病”。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及多因素发病理论在医学界扎根,心身疾病从狭义的心理社会因素引起躯体疾病,扩大到广义的“凡是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有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者,都属心身疾病”。这样,心身疾病的范围就成为一个非常值得研讨的问题。

1.心身疾病的流行情况·显然,早期的心身疾病发病率可以通过统计上述“神圣七病”的发病率而获得。到20世纪中叶及此后,随着医学模式讨论的展开,心身疾病的范围随之扩大,但仍继续以传统医学的疾病名称来确定心身疾病。在生物医学的各种疾病名单中,有许多被认为是心身疾病,主要涉及受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与器官,其种类甚多。按此计算,有关心身疾病的发病率相当高,当时国内外的报道是在门诊与住院患者中约占其中的1/3。其中国外调查发现人群心身疾病的患病率为10%~60%;国内徐俊冕等对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1108例的调查表明,368人为心身疾病(32.2%),心身疾病在各科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内分泌科75.4%,心血管专科60.3%,呼吸科55.6%,普通内科30.8%,皮肤科26.6%。目前普遍认为,在各大医院专科专家门诊中不低于30%,常高达50%,其中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和妇科最高。

但由于心身疾病划分方法上的一些问题,使得有关数据往往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一方面,被列入心身疾病名单的许多患者所患的疾病未必都符合心身疾病诊断标准。例如:从实证的角度,一些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因中并无明显心理社会因素。另一方面,许多未列入传统心身疾病名单的疾病,其发病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同样有明显的相关性。例如,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的乙型肝炎患者中就存在较多的心身或身心问题。因此,要正确表达心身疾病的发病范围和发病率,实际上是困难的。

目前,国内从事心身疾病或心身医学研究的教学、医疗、科研、期刊等机构,其关心的对象已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心身疾病名单之中,而是扩展到心理社会因素与各种躯体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问题。心理社会因素与医学临床各种疾病的相关性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基于这样的现实,近年来有逐渐淡化心身疾病诊断的倾向,代之以从心、身相关的角度来考虑临床疾病问题。如果按此来估计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其范围将会更广。

2.身心反应·心身疾病的研究比较注重“心-身”的联系,实际上,躯体疾病本身作为应激源同样能导致心理反应,即所谓的身心反应问题。有些心身障碍是由躯体疾病通过认知、行为或生理反应引起,也就是继发性心身障碍或身心反应。这些心理反应不但影响患者的社会生活功能,还可以成为继发性躯体障碍的原因。目前主要关注的心理反应如下。

(1)躯体疾病对患者感知的影响:影响程度除了与疾病性质、程度及病程等因素有关,患者的人格特征、年龄、社会角色等也均影响其感知。

(2)躯体疾病引起患者的心理反应:①自我意识转变;②对疾病的理智反应;③情绪反应。

(3)躯体疾病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的影响:①原发性心理障碍,是指功能障碍引起的心理后果,如视力、听力或运动功能的丧失,任何功能障碍都可能对个体心理产生限制;②继发性社会后果,是指患病后社会关系改变引起的后果,如患病后与家人的关系,学习工作受到的影响等。

(4)不同的躯体疾病可以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直接、间接作用而影响心理活动:如脑血管意外或心脏病引起的脑缺氧;电解质代谢紊乱导致的心理障碍,如高血钾可致意识障碍和知觉异常;高血钙可致淡漠、幻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