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的诊断

六、心身疾病的诊断

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兼顾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

1.心身疾病诊断要点

(1)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时间关系。

(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3)排除精神心理障碍。

2.心身疾病诊断程序·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包括躯体诊断和心理诊断,前者的诊断方法、原则与医学诊断学相同,这里只介绍心理诊断部分。

(1)病史采集:对疑有心身疾病的病例,在采集临床病史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收集患者心理社会方面的有关材料。例如,个体心理发展情况、个性或行为特点、社会生活事件以及人际关系状况、家庭或社会支持资源、个体的认知评价模式等资料,分析这些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

(2)体格检查:与临床各科体检相同,但要注意体检时患者的心理行为反应方式,有时可以观察患者对待体检和治疗的特殊反应方式,恰当判断患者心理素质上的某些特点。例如,是否过分敏感、拘谨等,以及不遵守医嘱或激烈的情绪反应。

(3)心理行为检查:对于初步疑为心身疾病者,应结合病史材料,采用晤谈、行为观察、心理测量或必要的心理生物学检查方法。所选取心理测验着重于患者的情绪障碍。还可以采用适当手段评估心理应激源、应对能力、社会支持等。评估结果有助于对患者进行较系统的医学心理学检查,确定心理社会因素的性质、内容,评价它们在疾病发生、发展、恶化和转归中的作用。

(4)综合分析:根据以上程序中收集的材料,结合心身疾病的基本理论,对是否心身疾病、何种心身疾病、哪些心理社会因素起主要作用、可能的作用机制等问题做出恰当的估计。

心理诊断往往伴随心身疾病治疗的全过程。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旧的心理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这就要求医生针对变化了的情况,重新评估和采取新的干预措施。

对于(可能的)患者,有以下现象时要考虑到心身疾病的可能:有2处以上的可能随时间而变化的症状;症状使个体感到痛苦和过度关注症状;不同医师对病情的诊断或解释不一样;有失眠(包括入睡难、早醒以及对睡眠时间的过度重视);存在慢性长期的疲劳感。当个体出现长期胃肠道不适,或胸闷、心慌,甚至有找不到原因可解释的心脏期前收缩,再有失眠、长期不明原因的疲劳,就要考虑到心身疾病的可能,要找相关的医师咨询,接受合理的治疗,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