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应激反应的救治

六、战斗应激反应的救治

(一)现场救治原则

战斗应激反应宜在前线治疗,有三条最基本原则,即就近(proximity)、即时(immediacy)、期望(expectancy),简称PIE原则。

在进行干预的前2~3天中,重点满足官兵对于水、食物和睡眠的生理需要,并且通过肢体接触建立安全感,鼓励其宣泄情绪、帮助建立信念、重新获得控制感。运用PIE原则对战斗应激反应的干预作用效果显著,在战场前沿接受PIE干预的官兵具有较高的归队率及较少的精神症状。

PIE原则实施简单有效,实施者并不需要接受专门培训,任何一个军医或护士,甚至同伴都可以实施,但在实施时应把握以下四点。

1.不贴疾病标签·战斗疲劳只不过是军人在非平时环境中的一种正常反应。如果过早地对战斗疲劳官兵贴上战争神经症或战争精神病的标签,只会更加重其症状,延缓其回归正常功能。

2.正常功能的回归·在PIE原则中,最重要的是积极的期望。因为创伤反应是以无助感和放弃为特征,所以战斗疲劳官兵有停止应对的风险。疾病标签会诱发被动的依赖反应,与之相比,正常功能则意味着适应和主动应对。“正常”的评估有助于降低已经发生严重应激反应个体的压力,有助于树立官兵的自信,调动潜力。功能恢复意味着远离疾病角色,远离无助,重新回归健康。在即时阶段,回归正常则意味着重新恢复战斗角色。

3.认可发泄的合理性·对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战斗疲劳官兵,认可发泄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发泄是对创伤的一种自然反应,与其说是一种病态,不如说是一种愈合的过程。发泄是机体对威胁的一种正常反应,它不是疾病症状,而是努力获得和重新掌握健康的一种信号。治疗人员应该容忍和鼓励官兵采取一种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发泄方法。

4.给予有力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系统除了能减轻军人对威胁的想象程度、提高处理危机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战斗疲劳官兵迅速恢复。军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战友、领导和亲友等。在即时阶段,战斗疲劳官兵会从战友和指挥员身上得到更多、更有效的社会支持。

战斗应激反应的现场救治除了PIE原则,还应注意以下一般性原则。

1.病情评估·首先要对官兵进行身体和心理的快速的适当的检查,并记录生理及心理损伤,以便后送护理

2.反复消除官兵顾虑·在各医疗机构要反复向官兵明确解释其发生了战斗应激反应,这是短暂的,经过治疗会很快康复。

3.单独治疗·战斗应激反应的官兵需要与一般内外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分开单独治疗。

4.治疗措施要简单化·主要是休息。

5.重建信心·帮助官兵重拾信心。

6.药物·避免应用镇静安眠药物。

7.后送和入院治疗·无论官兵发病症状如何,无特殊情况不主张将战斗应激反应的官兵后送或入院治疗。否则延误康复时间,并显著增加慢性战斗应激反应和PTSD发病率。

战斗应激反应官兵如果在战场及时得到正确处理而不是后撤,可极大增加返岗率,减少战斗减员。

(二)常用干预模式和程序

1.IMPRESS模式·PIE原则经过进一步研究总结扩展为IMPRESS模式,7个字母分别代表7个处理原则。

(1)即时(immediacy):治疗开始得越早越好。

(2)军事社会环境(military milieu):营造非医院的治疗氛围,不与其他患者住在一起,不下诊断,让其像战士一样履行职责,包括让其着装站哨、执勤,总之要像战士而不要像患者。

(3)就近(proximity):尽可能靠近前线,靠近战斗现场,靠近其单位,让战友能看望。

(4)休息补充(rest and replenishment):提供尽可能多的食物、睡眠等物质保障,这是治疗的基础。

(5)期待归队(expectancy):反复鼓励、清楚告知他们可以并将归队。

(6)简单(simplicity):治疗只涉及最初的症状、交流最近的创伤经验,不要涉及过去经历及未来预后。

(7)各级监管(supervised at each level military role):最好由军事人员担任组织监管,目标就是让发生战斗疲劳官兵得到休息补充并及时归队,不要成为患者。

2.BICEPS模式·BICEPS模式常用于治疗战斗应激反应,它遵循战斗应激反应就近治疗的原则。具体是指:治疗战斗应激反应越快越好,治疗场所要尽可能接近前线并与接受治疗士兵的前方部队保持密切联系;在治疗过程中,要使士兵与作战人员保持共同的信念,力求尽快回到各自岗位;要求治疗过程快捷,解决问题的目标单一,以最近受到的精神创伤为中心,不宜以过去的标志性应激事件为主。BICEPS代表的6项原则。

(1)简短(brevity):治疗持续时间短,一般为48~72小时。

(2)即时(immediacy):治疗要迅速展开。

(3)集中(centrality):尽量将战斗疲劳官兵集中干预,但不能将其送入医院。

(4)期待(expectancy):赋予官兵能够在几小时或几天内恢复战斗力的信念。

(5)就近(proximity):治疗在能够接近战场的地方开展。

(6)简单(simplicity):以最简单、最快的技术消除其症状。

3.CISD模式·危机事件应激晤谈(CISD)是1983年由Mitchill提出的,为维护在自然灾害或事故等重大应激事件中参与紧急救护工作者的身心健康的干预措施,后被多次修改完善并推广使用,也是急性战斗应激的常见干预模式。CISD共分7个阶段进行干预。

(1)介绍:此阶段详细说明理念、过程、方案和可能获得的益处。

(2)事实阶段:要求参加的所有成员描述他们各自在这一事件中的角色和任务,并从他们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提供所发生事件的一些具体事实。

(3)思考阶段:要求他们回忆在紧张性事件中从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以及后来产生的更个性化的观点。

(4)反应阶段:干预者依据现有信息,挖掘出他们最可怕的一部分经历和体验,鼓励他们承认并表达出各自的情感。

(5)症状阶段:要求回答者重述他们各自在战场及以后直到现在的症状与体验。

(6)教育阶段:此阶段强调他们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并给他们提供一些如何促进整体健康的知识。

(7)关联阶段:结束任务报告并总结,加一些计划。

该模式需要由1~2名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实施,并有受过CISD训练的同行支持,该模式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士兵的一些不恰当行为没有得到纠正。

无论采用哪种模式,核心仍然是PIE原则的运用。需要注意的是,PIE是战斗疲劳官兵前线救治方式,当战斗疲劳官兵在前一梯级没有恢复而被逐级后送至后方医院时,仍然需要有专科医师对其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和治疗。

(三)三级救治方法

1.前线救治·急性战斗应激反应的治疗原则是即时治疗,即在前线或其附近,由同伴或卫生员进行紧急处理。

救治措施有:使患者脱离危险地区,帮助患者控制过度激起的生理状态,指导患者停止快而浅的呼吸。一个有效的办法是,让患者慢慢从1数到10,并使呼气比吸气的时间长。

2.二级治疗·一般来讲,经前线救治处理,大部分患者即可恢复。如果由于战争的情况或由于较重的急性战斗应激反应,患者不能通过自救和互救而明显好转,则应送往二级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治疗措施:第一,令患者安定,给予食物和香烟,只有极个别的病例要给镇静剂,不给酒类;第二,郑重地对待患者,听他诉说,让他把经历说出来;第三,尽可能让他做一些简单的工作,使他恢复全部工作能力。

3.三级治疗·如经一、二级治疗仍无效,则应考虑送到三级治疗机构进行较为确定的治疗。治疗机构应在一个军营里开展工作。患者必须和其他士兵在一样的条件下生活,必须参加日常的军事活动,严格遵守纪律,穿军服,使用同一个作息时间表,在同一食堂吃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创造一些作战气氛,使其像部队而不是医院。

(1)活动安排:每天进行常规的体力活动,如按时起床、打扫卫生、体育活动、检阅;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所有患者每天至少参加两次集体讨论,每天要进行数次交谈;加强战斗感觉,给患者安排一系列射击训练,鼓励他们和其他士兵一样参加军营内所有的活动而不给予优惠和照顾。

(2)休息安排:在休息期间,给官兵提供热饭以及温暖、有安全保障的睡觉的地方。如果饭后不能自然入睡,则可根据需要给药。可能的时候,把官兵的病情归为战斗疲劳,并保证他们可以归队。

(3)支持与安慰:初期要给予心理卫生方面的支持,以对抗疲劳。鼓励他们对事件或感情的叙述,允许情感自由地表达和适度的悲伤。帮助他们正视现状,恢复信心、士气和愤怒,保持军人形象。

(4)归队准备:在官兵的病情稳定或好转时,要给他们分配适当的工作;注意检验官兵完成任务的能力,还可让其承担医务人员的部分工作,为新伤员的康复服务,从思想和行为上为其做好归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