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的性别差异

五、应激的性别差异

应激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始终是应激研究中的重要方向。对于女性,来源于工作和工作相关应激的了解程度正日益加深,同时关于男性的这方面研究也在不断进展。性别观念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对于两性的不同界定方式。性与性别之间的差异常常是模糊的,所以某些概念常因不同的需要而被“合理地”偷换。性别的概念在应激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性别的概念中包含着社会赋予男女的既有规则,这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在西方的文化中,男性被赋予了坚强的体格、理性的决定、疏远情感以及攻击性行为等特征,而女性则相反,代表感性、孕育下一代、不善交流以及依赖等特征。这样不同的性别界定使得男性和女性面对应激有着明显的差异。

关于应激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应激性刺激的性别差异,尤其是工作应激对于女性的独特影响;另一方面是出现不良应激症状的性别差异,不同性别面对应激时往往倾向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行为。但是,对于男性和女性分别是怎样应对应激的,关注较少。虽然有一些研究,但是结果比较分散,缺乏良好的理论组织,并且这些研究结论常常是消极的,他们所针对的研究对象也是常产生失望的情绪及其不良影响。

1.应激性刺激的性别差异·有很多研究是围绕对于男性或者女性来说,哪些因素能够构成应激性刺激,而角色应激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女性来说,最强的应激性刺激来自角色冲突和角色负荷过度。角色冲突主要是指同时作为配偶、母亲、工作者等。角色负荷过度主要是指对这些角色要求过高时所面临的应激。同时,女性要面对的工作强度要大于男性。持续增长的工作负荷会使女性的健康受到损害,体内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和其他应激相关激素的浓度会持续处于高水平,甚至延续到工作时间以外。

男性角色应激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性别角色紧张,或自己男性角色使命实施的失败。Pleck定义了三种类型的性别角色应激,第一类应激是在男性难以达到传统的男性标准时出现。第二类损伤性应激是情感表达障碍或者不合群引起的后果。第三类称为功能障碍,类似第一类的状态,但是主要表现在性功能和作为父亲的能力欠缺时出现。这三类应激的来源都是与男性被赋予的社会角色相关。

女性在工作中面对很多障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性别歧视”,这使女性往往主要从事比较底层的职位。另外,女性一旦做了母亲,对工作的向往和向高层发展的渴望就会降低。而且女性往往缺乏升迁的机会。

女性从事传统上的男性工作也常常给她们带来应激,包括工作时间过长、长途旅行、工作时间外的社交活动、社团活动以及家庭生活时间的缺乏。女性从事这样的工作,就必须面对社会定位和责任的混淆,并且难以与单纯的工作应激进行分辨。现在,男性除了养家,同时也被要求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和家庭责任,事实上男性也确实正在这样做,但是工作强度上的性别差别还是相当明显的。

关于应激的性别差异,研究最多的是角色相关应激,包括角色负荷过度、性别角色应激、总工作量过重以及事业障碍。此外,工作的特点也可能是造成工作应激的性别差异的原因。很多关于女性的应激报道都与低级别、低自主性的工作性质有关。这可能与女性传统所从事的工作的性质有关,而与性别本身无关。由于工作女性日益增多,公平的作业环境能够缩小工作应激的性别差异。苏格兰的一项关于男女医生的研究显示,角色的复杂化(家庭和工作)对不同性别都是构成应激的因素。

2.不良应激症状的性别差异·另一应激的性别差异研究是对应激的负面结果或不良症状的研究。

有证据显示,男性和女性面对应激的负面结果往往表现不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虽然女性在面对应激时出现不良症状高于男性,但发生恶性症状的比例却相对较低,常常表现为心理或者躯体上的症状,主要包括头痛、心悸、头昏眼花、颤抖、失眠及其他睡眠障碍,而男性却常出现心血管疾病和损伤等致死性情况。这与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女性短约8年密切相关。

应激不良症状的行为表现也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更易出现吸烟,服用抗抑郁药物、安眠药及其他处方药的行为,女性经理人表现尤为典型。另外,应激相关的饮食异常也常见于女性。虽然女性酗酒的比例也在增加,但男性出现酗酒的比例高于女性。

3.良性应激及享受应激的性别差异·不同的心理过程可以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而且这些生理反应模式在不同性别间存在着轻微的差异。决定皮质醇和儿茶酚胺反应性分泌是心理过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特征分别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往往表现为努力、紧张以及专注等,而消极情绪则往往表现出厌倦、急躁、劳累以及缺乏兴趣。其他如对伞兵训练的研究,也揭示了上述不同心理特征与皮质醇和儿茶酚胺反应性分泌水平有关。

一般而言,皮质醇的分泌与不良应激的消极情绪关系密切,而儿茶酚胺的分泌则与积极的心理反应有关。不同性别间激素的分泌模式基本一致,但分泌量有明显的差别,女性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分泌较少。神经内分泌反应主要取决于个体对情景的认知评价、对应激刺激的情绪反应,而不是事件的客观特征。

采用多重生理学指标研究不同性别经理人和行政人员的应激反应的差异,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论点。该研究中,良性应激的评定指标是自我承诺、注意力集中能力,而不良应激的评标是时间和需求的压力。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体验到的良性应激均多于不良应激,但是女性的良性应激水平较低。

一项对高级白领人员的研究也发现,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在工作中体验到挑战和刺激。对于无酬劳的工作负荷以及家庭义务,女性常表现出更多不良应激反应。

希望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良性应激的评价指标。希望是基于目标为导向的决心和计划的感觉的认知定向。几乎所有的研究表明,希望不存在性别差异,不同背景、不同教育程度和不同职业的男女都是怀有希望的。但是,对同一目标,男性和女性常常会产生不同的希望。对于女性来说,他们并不期望很多生活目标,尤其是关于工作的。如果工作目标难以达到,她们甚至不考虑这一得不到的目标。但如果目标可以达到,往往就会寄予更高的希望。也就是说,女性的希望往往与目标是否能够获得或者达到相对应。

关于应激的性别差异,很多方面尚不清楚。大多数应激处理方法的研究着眼于单一技术,而事实上,应激预防往往是多种手段一起使用。两性是否要采用不同的联合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应激是否采用不同的组合方法?在应激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的方法也并不相同。此外,各种方法的有效性也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男性和女性在应激预防的三个层次中,采用的方法是否不同?女性相比于男性,更倾向于寻求专业化的帮助。比较明确的是,在预防应激的各个层次,都存在着性别差异。

目前,个体化应激预防方面强调较多,但必须认识到应激预防体系中个体和组织两个方面都非常重要。需要加强应激预防组织作用中的性别差异研究,是否群体性的应激预防方法在男性人群中更加有效?对于应激性刺激、预防方法和不良应激症状的性别差异,过多地强调性别差异又是否合适?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男女面对应激反应不同?是他们面对的应激刺激本身不同,还是不同性别出现不同的应激症状,还是对环境或情景的易感性不同?是否个性因素在选择不同的预防和应对方法上起重要作用?个性的性别差异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应激预防和应对上的性别差异。除了阐述存在的这些差异,更重要的是解释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