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应激的普遍性

三、工作应激的普遍性

有关工作应激普遍性的研究报道很多,不仅涉及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职业、年龄,而且不同时期由于GDP、就业率等经济状况的不同数据又有变化。我国针对某些特殊群体,如教师、医务工作者、军人以及IT和证券从业人员的研究最多,但由于样本量等原因,数据差异很大。

早在1992年和1996年,工作应激分别被联合国和WHO描述为“20世纪的流行病”“全球性的流行病”。

早年一项对21 500个欧洲员工进行的研究(European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and Working Conditions in Dublin),显示出工作应激反应及一些主要危险因素。在受调查的员工中,27%的人认为,由于工作,他们的健康和安全受到威胁。与工作相关的最常见的健康问题是背痛(33%)、应激(28%)、疲劳过度(23%)、颈肩不适(23%)。大多数欧洲员工在25%以上的时间里,工作节奏非常快(56%)或被要求的期限非常紧(60%)。该比例比1990年和1995年都要高(1990年快节奏48%,紧期限50%;1995年快节奏54%,紧期限56%)。现在大部分员工就业于服务行业,工作节奏直接取决于客户(67%,1995年65%)和同事(48%,1995年41%)。在持续处于很紧期限工作环境里的员工中,40%的人反映有应激,42%的人反映有背痛(而未在很紧期限里工作的员工,该比例分别是20%和27%)。再者,20%的人每周工作45小时,比个体户要长。

荷兰统计局有关工作生活质量的年度研究(2002),包含了4 472个员工,其中1 071个接受过基础教育,374个接受过高等教育。表11-2显示低学历员工工作节奏慢,时间压力小,学习机会小,自主性差,并且从事单调工作的很普遍。

表11-2 荷兰员工的工作心理负担(摘自CBS,2002)

img

我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日本和韩国。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也指出,中国七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的边缘。笔者虽然对这一数据不敢苟同,但触目惊心的数字引发对工作应激的担忧和关注。

2019年12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中,“996”位列其中,“996”指工作时间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企业的“加班文化”,导致了一个职工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透支”生命的方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