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应激的概念
现代战争具有战争态势复杂、装备技术先进、信息化程度高、交战双方军事力量不平衡、爆发突然性高以及武器装备的智能化、编制体制精干化、指挥控制自动化、作战空间多维化等特点。军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经常处于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之中,所面临的应激因素更加复杂,所承受的应激强度更加剧烈。军人在战前、战时、战后和平时军事生活、训练中,都存在着应激反应。
军事应激是指军人在军事活动和日常军事生活中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也可简单地说是在军事环境条件下军人所发生的情绪反应,主要是紧张状态。这里的军事活动既包括一般的军事活动,如军事训练、军事演习、军事调动、军事考核、军事表演、战备值勤等,也包括特殊的军事活动,如执行战斗任务、进入战争状态;日常的军事生活是指军人的饮食、睡眠、社会交往、家庭生活等,这些生活都有着显著的军事烙印,不同于一般的日常生活。
现代条件下的战争,影响参战人员战斗力的原有因素(如武器、环境、生物等)造成战斗减员的可能性逐渐降低,而(心理)应激反应造成部队减员的可能性逐渐增加。在未来高科技战争中,战场的危险性、新型武器的高致残性与高死亡率、环境的艰苦恶劣,以及高新技术条件下全方位、全时空和多层次的心理战的强大攻势,势必给参战官兵带来强烈的心理压力。
军事应激所致损伤早年就被确定为部队非战斗减员的主要原因之一,自2012年被列为战斗减员,也表明了军事应激研究的重要性。Novaco等提出,在对有关人类应激的研究中,没有比军事环境更好的研究环境了。军事应激可造成重大战斗减员,包括战斗疲劳、不良战斗应激行为、PTSD以及因应激而马虎大意所致战伤或残疾、无法康复归队等。从广义上讲,军事应激威胁还包括那些由过度应激引起的决策失误及命令执行错误造成的减员增加及战机贻误。因此,军事应激损伤及所致减员是不容忽视的,对其研究和成果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军事应激损伤和战斗减员,如相比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由心理因素所致的减员明显减少。
军事应激既可看作是一种刺激,又可看作是一种情绪状态。在军事应激研究中,人们关注的是军事应激的表现、影响因素和防治问题。将军事应激单纯理解为消极的负性的反应是不全面的,只有当应激压力导致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发生改变,严重降低军事作业效率的时候,才将其理解为一种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是,不能从事正常的军事训练,不能适应部队环境,甚至不能参加作战。因此,正确区分哪些反应是一般的军事应激,哪些反应是严重的军事应激障碍是必要的。对于前者的干预主要是学习和训练问题,而对于后者的干预不但要进行训练,更重要的是加以治疗。
军事应激研究的具体环节有军事应激源(种类、性质、强度、特点)、军事应激反应(内容、特点、分类、分期)、军事应激的干预原则和干预方法、军事应激的预防、军事应激的测量和评估等。
军事应激的研究虽然历史不是很长,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重要,对提高部队的作战效能,维持、提高和恢复部队战斗力水平有着直接的作用。军事应激医学随着应激医学的兴起和对军事应激损伤认识的深化而成为军事医学中新的重要研究领域,受到各国军事医学部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