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源的概念和分类

一、应激源的概念和分类

凡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都可称为应激源或激源(stressor)。

应激源涉及广泛,种类众多。应激源根据其性质可分为5类:机械性,如创伤;物理性,包括温度过高或过低、噪声、电磁辐射、紫外线等;化学性,包括多种化学污染、药物等;生物性,包括微生物、寄生虫、毒素等;心理性/社会性,包括人际关系、职业压力、家庭变故和社会变革等。

目前,趋向于将应激源分为躯体应激源与心理应激源两大类。

躯体性应激源包括环境中存在的某些条件,如极端的温度变化、污染等。躯体性应激源也包含那些生理性质的刺激,如低氧、长时间运动、低血糖、损伤。

心理性应激源是指来自人们大脑的紧张性信息,如心理冲突与挫折、不祥预感、不切实际的期望、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和紧张等。心理性应激源与其他应激源的显著不同之处是它直接来自人们的大脑,它也常常是外界刺激物作用的结果。心理应激或心因性应激是指真实的或者想象的威胁、思维或情感,在体内引起的反应。在讨论心理应激时,应强调人类的反应性,包括精神的和感情的成分。直接由于社会因素所造成的心理应激,常常被称为心理社会应激。心理社会应激可因强烈的社会影响、缺少社会的影响或其他微妙的社会关系所造成。某些人在此种情况下可以产生应激反应,因为他们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总是处于社会孤立状态或焦虑状态。由于用整体去(即合并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成分)看待体内引起的应激反应,所以也常使用心身应激这个术语。

一般来说,大部分应激源又都兼有躯体因素和心理因素(如创伤),躯体因素当然是主要的,但往往又都有恐怖、疼痛等情绪反应,故只能说某些应激源以躯体因素为主,某些以心理因素为主。因此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机体总是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对应激源有着适应性和防御性的反应。

根据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将应激源分为2个主要类别:急性(单一的、交替的和时间有限的暴露,相对于持续暴露而言)和慢性(交替的和延长的暴露)应激源。应该指出,许多应激源在强度上是不同的。

由急性应激源导致的适应性反应包括对重建体内平衡至关重要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过程。在急性应激期,生理过程对重新引导各器官的能量利用、选择性地抑制或刺激各器官及其组成部分动员贮存能量起重要作用。一些组织器官降低能量消耗,而同时其他器官,尤其是那些具有重要功能的器官优先接受充足的养分以保证它们的功能正常。中枢神经运动系统在应激的新陈代谢反应中也具有优先权,优先从循环中得到充足的营养。通过释放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增加对关键器官的能量供应,应激时这两种激素可加快糖氧化和糖酵解,抑制葡萄糖吸收,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免疫系统是这些生理性适应性应激反应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