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治疗原则
(一)心理治疗
主要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supportive psychotherapy)、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精神动力学治疗(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和婚姻家庭治疗等。
(二)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抗抑郁症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s)、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oradrenergic and specific serotonergic antidepressants,NaSSAs)、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norepinephrine-dopamine reuptake inhibitors,NDRIs)、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 antagonist/reuptake inhibitors,SARIs)和其他一些新型抗抑郁药,如褪黑素MT1/MT2受体激动剂和5-HT2c受体拮抗剂,它们凭借自身在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的优势,已经成为一线推荐药物(表9-1)。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这些药物治疗抑郁障碍的有效性毋庸置疑,但不同药物的耐受性和有效率等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表9-1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

5-羟色胺受体拮抗;MT,褪黑素受体激动;MAOI,单胺氧化酶抑制。
注:SRI,5-HT再摄取抑制;NRI,NE再摄取抑制;DRI,DA再摄取抑制;α1/α2,α1/α2肾上腺素能阻滞;5-HT,
目前,通过抗抑郁药之间的联合运用,或将抗抑郁与其他治疗手段(如心理疗法)联合运用,能有效缓解大部分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认为,经过4个周期正规的经典单胺类抗抑郁药物治疗之后,大约有2/3的抑郁障碍患者可被治愈,但仍有约1/3的患者对现有抗抑郁的单独或联合应用无明显反应,也被称为难治性抑郁症。此外,部分抗抑郁药还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具有严重的肝毒性作用;三环类起效慢,具有明显的心脏毒副作用;5-HT摄取阻断剂最常用,但却可导致5-HT综合征(意识状态改变、轻度躁狂、焦虑、肌痉挛等)。由此,国际上一直在寻求抑郁症防治新的对策,多角度阐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寻找潜在抗抑郁靶点,开发新型抗抑郁药仍是临床所需。
基于炎症在抑郁症中的重要作用,部分学者提出抗炎治疗可能是今后抑郁症防治的一个新方向,但是如何选择性调控与抑郁症密切相关的中枢或外周炎性细胞因子,而不妨碍机体的正常免疫反应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而,探寻抑郁障碍相关的特异性炎性细胞因子,并对该靶点进行干预调控,将是今后抑郁障碍,特别是难治性抑郁等特殊类型抑郁障碍防治工作的研究重点。目前,该领域已取得一定进展,部分细胞因子已被用于抑郁障碍的诊断、分型和治疗,调节免疫功能已经成为抑郁障碍诊疗的新策略。具体内容请参见第十四章第三节“应激性疾病防治”的相关内容。
(三)物理治疗
近年来,电抽搐治疗(electricconvulsive therapy,ECT)、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reatment,r TMS)和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等物理治疗方式也被用于抑郁障碍的治疗,对某些特殊类型的抑郁障碍有一定疗效,但其具体用法和适应证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四)其他新兴的辅助疗法
除了上述疗法,运动疗法、音乐疗法、饮食疗法等也被视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抑郁障碍临床症状的辅助疗法。此外,肠道菌群疗法、间充质干细胞疗法等新兴的治疗方式,也已在治疗动物抑郁样行为的临床前实验中取得突破进展,有望在未来得到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