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心理免疫

三、心理健康与心理免疫

如何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增强抗病能力,改善生活质量,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常而又最为关心的热闹话题。

其实早在2 000多年前,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7年)就认识到,个人维护健康的钥匙,实际上主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中医学著作中也早有记载:“人体自有大药在”,这些真知灼见,同现代医学科学的看法都是完全一致的。

近年来,正在兴起一门新兴学科“心理免疫学”,它专门从事研究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包括大脑活动、神经类型及意志、情绪、性格与免疫功能的相互影响,研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疾病的关联,以及进一步揭开自身心理免疫功能的科学内涵。

事实上,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乃至康复或死亡,都离不开大脑控制的“心理防线”的坚固程度。许多患者在没有求医问药的情况下,而有效地调动机体内部的免疫力量,致使疾病转危为安,得以康复;反之,若在病魔面前,一旦“心理防线”全线崩溃,则会成为疾病的牺牲品。就以癌症为例,有的患者尽管病情相当严重,但由于本人心理健康,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心理承受能力坚强,因而就能充分调动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同病魔做顽强的斗争,也正因为自身免疫功能仍在发挥强大的作用,所以这些患者照样能健康地存活多年,甚至完全得到康复;相反,一些人一听自己得了“绝症”,“心理防线”就不战而溃,以致使自身免疫系统同中枢神经系统一样处于高度混乱的状态,乃至彻底丧失防御疾病的能力而导致死亡。由此可见,每个人心理免疫能力的强弱,特别是免疫功能是否正常有效地发挥,都同其个体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程度是息息相关的。

为什么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对自身免疫系统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呢?形象地说,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像一支军队,一旦有细菌、病毒入侵,它就能指挥机体内的各种免疫细胞迅速进入“临战状态”,并与之进行有效的抗击,心理学把这种状态称为“应激反应”。应激反应好比是“战斗警报”,免疫系统好比是身体的“卫士”,“卫士”听到“警报”奋起出击,在消灭敌人的同时也壮大了自己,这就是通常人们说的抵抗力。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在一般情况下,他的“心理防线”比较坚固,他能够充分调动自身的免疫系统足以防疾病、抗病源,甚至能抵抗长期的环境污染与病菌病毒的侵害。有时即使是抵抗力降低而得了病,但由于其“心理防卫”能力仍很坚强,故只要适当地配合药物治疗,照样可以“里应外合”彻底消灭“入侵之敌”,使身体恢复健康。所以,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必然会影响到心理免疫系统功能发挥的好坏,也必然会对抗病能力产生严重的影响。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怎样去开发自我保护之功,提高自我心理免疫能力呢?

第一,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健康的免疫系统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的,何况诸多的化学药品有很大的不良反应,有的甚至能将正常的细胞一网打尽。因此,坚定信念,稳定情绪,豁达开朗,建立起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是首要环节。

研究发现,忧郁、焦虑、失望和难以解脱的悲伤似乎是癌症发生的“先兆”,这些情绪变化的时间恰好在癌症发生之前的数年内。不良精神因素势必会引起机体的内分泌、代谢和免疫系统功能发生紊乱,其中以免疫降低,不能消除突变(癌变)的细胞为主要原因。因此,一个人要维持正常的心理免疫功能,就必须经常保持乐观和愉快的精神状态。这一点,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这也是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免疫系统自身也需要经常锻炼和调动使用。人体的功能本应随着外界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应激反应,但人们往往在环境变化时,极力创造一个优越的“封闭式”的小环境以尽力减少外界的刺激的影响,从而使免疫系统长期处于“休闲”状态,人体抵抗能力就会下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身体抵抗力差,气候稍有变化就易得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疯子、盲流等,他们虽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住无处所,但却少有感冒,身体的抵抗力明显好于养尊处优的人,究其原因就是经常处于这种恶劣环境的人经常处于“战斗”的应激状态,免疫系统发达,身体的抵抗力较一般人要高。如冬泳爱好者,利用寒冷来锻炼自己的免疫系统。所以,对于一个患者或慢性患者来说,患病之后不要慌张,要既来之则安之,让其慢慢增强抵抗力,直至战胜;对于健康人来说,切不可养尊处优,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而应创造一些必要的条件,有意去锻炼自己的免疫能力。

第三,要想健全机体的免疫功能,不仅需要均衡的物质营养,适度的运动,正常的作息,更需要多方面的科学知识,不断更新健康知识观念。躯体免疫系统是先天建立的,是物质形态的结构;而精神免疫系统是后天获得的,是知识经验形态的结构。一个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精神。“人的精神是自己的良医”,人们学会如何控制大脑,让它在适当的时间产生那种对躯体健康十分有益的化学物质。例如,大笑能提高大脑阿片肽的水平;幽默能放松肌肉,是天然的疼痛缓解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