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持续或间歇发作,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临床表现,而缺乏胃肠道结构和生化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过去曾被称为“过敏性结肠”“易激结肠”“黏液性结肠炎”等。国际上对IBS的诊断标准曾多次修订,罗马Ⅲ将其列为功能性肠病的一类。
IBS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是因其患病率高,综合医院的门诊中占胃肠道疾病的30%~50%,2020年的最新报道,其患病率为4.1%(互联网调查)和1.5%(入户调查),且治疗较困难,需消耗大量医药资源。患者以中青年人为主,以20~50岁发病者居多,50岁以上首次发病者很少,女性多于男性。有家族聚集倾向,常与其他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并存伴发。
IBS无特异性症状,但相对于器质性胃肠疾病,具有一些特点:起病缓慢,间歇性发作;病程长但全身健康状况不受影响;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白天明显,夜间睡眠后减轻。腹痛或腹部不适是IBS的主要症状,伴有大便次数或形状的异常,腹痛多于排便后缓解,部分患者易在进食后出现,腹痛可发生于腹部任何部位,局限性或弥漫性,疼痛性质多样,不会进行性加重。按照大便的性状将IBS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不定型4种临床类型,我国以腹泻为主型多见。
IBS诊断标准以症状学为依据,诊断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推荐采用目前国际公认的IBS罗马Ⅲ诊断标准。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不适意味着感觉不舒服而非疼痛),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缓解;②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标准。
以下症状对诊断具有支持意义,包括:①排便频率异常(每周排便少于3次,或每天排便多于3次);②粪便性状异常(干粪球或硬粪,或糊状粪/稀水粪);③排便费力;④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排黏液便以及腹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