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临床表现
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总体上可以分为核心症状、心理综合征与躯体综合征三个方面。但在实际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多种症状的可能相互重叠,难以简单划一。
(一)核心症状
1.心境低落·心境低落是指自我感受或他人观察到的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和抑郁悲观,这种状态一般不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严重者甚至会主诉痛不欲生、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部分患者的抑郁低落心境呈现“晨重暮轻”的特点,即清晨觉醒时较为严重、傍晚时有所减轻,可有助于诊断。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患者可能会压抑内心的抑郁情绪,强颜欢笑,掩饰性强,表现为“微笑型抑郁”,极易误诊。
2.兴趣减退·患者对过去喜爱或长期从事的活动或事物丧失兴趣或兴趣降低,主诉做事提不起兴致。症状典型者可同时表现为意志活动减退,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不愿意从事,生活被动、疏懒,常独来独往或闭门不出,不管吃喝、不顾个人卫生等。
3.快感缺失·与兴趣减退相伴,患者对于快乐的感官体验同时下降,即使勉强从事一些既往喜欢的活动,也无法体会到如往常一样的愉悦。
上述三种症状密切联系、互为因果,可同时出现,也可以其中部分症状作为突出表现。
(二)心理综合征
1.思维迟缓·表现为思维联想的速度和效率降低,患者自觉大脑反应迟钝,主诉“脑子不够用”。决断能力降低,甚至对一些日常琐事难以快速做出决定。部分患者主动交谈少,语速慢、对答难。
2.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学习、记忆的能力降低,常主诉记不住近期发生的事情、丢三落四,注意力下降、反应时间延长,言语流畅和手眼协调变差,导致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但对于过去的一些糟糕经历却难以忘记。研究表明,多数抑郁障碍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即便在抑郁症状缓解或消除后,仍有残留。
3.负性认知模式·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模式存在负性、扭曲等特点。患者自我评价低,认为自己无能力、无作为,甚至没有价值、不值得人疼爱,对未来没有信心,感到悲观绝望。
4.自责自罪·在消极悲观的基础上,患者还常常自责自罪,认为自己的存在影响了他人,并认为自己不可饶恕,对不起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等。
5.自杀观念和行为·与负性认知模式和自责自罪相对应,抑郁障碍患者在病情严重时常伴有自杀观念或行为,自觉“活着没意思”。抑郁障碍患者选择自杀时,常计划详细,对于自杀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均有提前规划。某些患者即使在抑郁情绪好转后,自杀观念仍未消除,需提高警惕。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扩大性自杀”行为,出于对亲人的“同情、怜悯”,选择将亲人杀死后再自杀,危害极大。
6.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精神运动性迟滞是指行为和言语活动显著减少,以思维发动的迟缓和行为上显著持久的抑制为主要特征。精神运动性激越与迟滞相反,表现为行为和言语活动的明显增加,患者大脑常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反复思考一些无意义、缺条理的事物,影响正常思维和创造性活动。
7.焦虑·临床上抑郁和焦虑症状常常并存,有人认为抑郁障碍常与焦虑障碍共病。典型患者可表现为心烦意乱、过度紧张,或者易激惹、冲动等,并因此使得注意力无法正常集中。此外,焦虑合并抑郁的患者的躯体症状常表现明显,如胸闷、心慌、尿频、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有时甚至成为此类患者的主要临床主诉,因而首诊于对应临床科室,尤其是内科。
8.精神病性症状·一些病情严重的抑郁障碍患者,还可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所涉及的内容多与抑郁心境协调,部分患者也可不协调。
9.自知力缺乏·多数抑郁障碍患者自知力完整,能够主动求治并准确表述自身症状;有些病情严重的患者,尤其是存在强烈自杀倾向或伴精神病性症状者,其自知力可不完整或缺乏,甚至毫无求治愿望。
(三)躯体综合征
1.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是抑郁障碍最常出现的躯体症状之一,以入睡困难和早醒较为常见,少数非典型抑郁障碍患者还可表现为睡眠过多。
2.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的症状·与心理综合征中的焦虑相对应,抑郁障碍患者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症状,有些还会表现为内脏功能紊乱等具体脏器功能异常,多在综合医院就诊,躯体检查常无阳性发现,因而容易误诊。
3.进食紊乱·抑郁障碍患者的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不一定成比例,部分非典型患者也可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4.精力下降·表现为无精打采、疲乏无力、懒惰,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
5.性功能障碍·部分抑郁障碍患者存在性欲的减退乃至完全丧失,即便勉强维持,亦无法获得快感。有些女性患者还可出现月经失调、闭经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