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惊恐障碍

二、惊恐障碍

(一)概述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又称急性焦虑障碍,其首次作为独立诊断出现在1980年出版的DSM-Ⅲ中。主要特点是反复出现的、突然发作、不可预测的强烈惊恐体验,每次持续时间为5~20分钟,较少长至1小时,呈自限性,来得快,去得也快。发作时可伴濒死感、失控感和崩溃感觉,对即将发生的灾难性结局感到害怕和恐惧,并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尽管惊恐障碍又被称作“急性焦虑障碍”,但实际上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常伴随较为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其年患病率约为2.1%,终生患病率为1%~4%,尤以女性多发,患病率是男性的2~3倍。一般来说,惊恐障碍常发生于年轻成人,儿童时期发生的惊恐障碍常不易被发现,或者表现出与教育相关的回避行为。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惊恐障碍常与其他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物质滥用等共病,不仅在临床表现上有重叠,在发病机制上或许也有交叉,遗传因素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部分家系和双生子研究结果提示,其遗传度大约在40%。患病率的性别差异则提示其性别相关的遗传因素有关。

2.神经生物学相关因素

(1)CO2超敏学说:惊恐障碍患者可能存在脑干CO2感受器的超敏。研究表明,予以惊恐障碍患者吸入5%的CO2,或静脉输入乳酸钠或碳酸氢钠(可代谢形成CO2),均可诱发惊恐发作,而健康人对此反应不显著。由此推测,脑干的CO2感受器受到高碳酸血症的刺激后,引发机体对于窒息的应激反应,于是出现过度通气和惊恐发作等症状。

(2)神经生化

1)GABA系统:苯二氮䓬类药物能在较短时间内控制惊恐障碍发作,其机制可能与BZD-GABAA受体复合物抑制神经兴奋传导有关。此外,还有研究发现,惊恐障碍患者的额叶、颞叶、顶叶等脑区BZD受体的结合力下降,特别是在前额叶背外侧区,受体结合力的下降与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然而,该受体在海马、海马旁回等区域的结合力增加,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常被认为是一种代偿性改变。

2)NE与5-HT系统:普萘洛尔等β受体拮抗剂在可一定程度上缓解惊恐障碍,但仅凭该机制无法防治乳酸诱发的惊恐发作;蓝斑是NE的中枢,是引发应激反应的重要结构,电刺激该区域可引发动物惊恐反应。另有研究表明,SSRIs类药物可用于治疗惊恐障碍,且NE功能紊乱在有效治疗后改善,但具体机制不明。

(3)神经影像学:惊恐障碍可能与以杏仁核为核心的恐惧形成网络结构有关。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惊恐障碍患者右侧颞中回、眶额内侧皮质体积减小;左前扣带回背侧损伤能够引发惊恐障碍;在激发状态时,额叶脑功能活动信号不稳定,而边缘系统和脑干的高活动状态仍然延续。上述结果提示,惊恐障碍发作时前脑对边缘系统和脑干的抑制作用减弱。

3.社会心理因素·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惊恐发作是个体对于潜意识的冲动可能影响现实生活的害怕和恐惧。行为主义理论则认为,惊恐障碍是与生活中应激性创伤事件形成的条件联系。儿童期的应激性创伤事件以及父母的恶劣教养,亦可能与惊恐障碍形成有关,但具体因果关系有待证实。

(三)临床表现

1.惊恐发作(panic attacks)·典型的惊恐发作表现为,患者在无特殊恐惧应激源的日常活动环境中,突然体验到一种无法抗拒的紧张、害怕和恐惧,并伴有濒死感、失控感、厄运将至感。主要症状包括较为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或过度换气、出汗、眩晕、肢体麻木、恶心或胃肠不适等,还可出现肌肉紧张、坐立不安、震颤发抖或疲乏无力,部分患者可有人格或现实解体。这种惊恐发作通常起病迅速和终止均较为迅速,一般持续5~20分钟,较少长至1小时,但可在短时内突然再发。惊恐发作时症状多样,可表现为上述中的一种或多种,但发作期间意识均清晰。

2.预期焦虑(apprehensive expectation)·患者在首次惊恐发作后,以及两次发作的间歇期,通常仍然心有余悸,担心再发和(或)担心发作的后果,但发作时的焦虑体验并不突出,取而代之的是精疲力竭之感或慢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3.回避行为(avoidance behavior)·多数患者因担忧再次发作和(或)产生严重不良后果,从而出现持续性焦虑以及相关行为改变,如回避一些自认为可能再次引发惊恐体验的工作学习场所,或主动寻求他人陪伴等。

(四)诊断

惊恐障碍的诊断要点如下。

(1)患者以惊恐发作为主要临床症状,并伴有自主神经相关症状。

(2)在至少一次的惊恐发作后1个月之内存在:①持续担心再次发作;②担心发作的后果和可能不良影响;③与发作相关的行为改变。

(3)排除其他临床问题,如物质使用和躯体疾病导致的惊恐发作。

(五)治疗原则

惊恐障碍的治疗目标主要包括:控制急性惊恐发作,减轻间歇期的预期焦虑症状和回避行为,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功能,预防再次发作。

值得注意的是,应当在治疗开始及时告诉患者,惊恐发作是生理和心理障碍的结果,其躯体症状通常不会导致生命危险,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有效的。

1.药物治疗·一般认为,SSRIs和SNRIs类抗抑郁药是治疗惊恐障碍的一线用药,长期服用SSRIs能显著降低其复发率,但其缺点在于起效较慢,通常需要2~3周。为此,可在急性期治疗中选用BZDs药物,如氯硝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这类药物治疗惊恐发作起效快,但长期使用易产生依赖。此外,三环类抗抑郁药、丁螺环酮等药物也有一定效果,但需注意掌握用法、用量与适应证。

2.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和精神动力学治疗等方法。其中,认知行为疗法一般包括三个步骤:认识疾病、内观暴露或情景暴露,以及认知重构,常需辅助应用各种放松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