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是指个体突然遭受强烈精神创伤性(应激)事件后,短时内(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出现的一过性应激反应,常持续3天以上,1个月以内。
常见的引发ASD的应激性事件有:①亲历创伤性事件,包括参与战争、被威胁或对实体的暴力攻击,如性暴力、躯体攻击、抢劫、绑架等;经历天灾人祸,如地震、坠机、重大交通事故、公共安全事故等;②目睹他人遭遇创伤性事件,一般是暴力或事故性的;③获悉亲近人员(家人、朋友等)突然遭遇重大创伤性事件;④反复经历或直接暴露于创伤性事件令人感觉不适的细节中,如消防急救人员收集遇难者遗骸等。
ASD通常在患者遭遇强烈精神创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起病,病程一般较短,可在几天至1周内康复,康复后临床症状可完全消失,预后较为良好。部分病程较长者可达1个月,但最终仍能完全康复。
ASD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①闯入性回忆与创伤再体验、回避与麻木、高度警觉状态(high arouse)。例如,创伤性事件情景或内心感受可能会反复闯入患者的意识或梦境;患者竭力尝试避免接触各类与创伤性事件情景有关的事物和环境,因此采取回避的应对方式,情感上可表现为麻木状态;过度警觉,容易“触景生情”,激惹性增高,且反应激烈,伴焦虑情绪。②部分患者可出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相关的症状,如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出汗、面赤、头痛、内脏不适等。③分离症状,如麻木、情感反应迟钝、意识清晰度下降、非真实感、分离性遗忘、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等;④其他症状,如注意力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选择性/防御性遗忘或失忆、持续无法体验正性情绪;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如短暂的思维联想松弛、幻觉、妄想,称为急性应激性精神病(亦曾称反应性精神病)。
ASD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多无阳性发现。目前一般采用的诊断标准大体包括:①短期内遭受严重精神创伤;②遭受创伤性应激刺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病;③伴有闯入性创伤再体验、回避、高警觉状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分离症状等表现;④社会功能严重受损;⑤上述症状持续3天以上,1个月以内。
对于ASD的治疗,因患者和创伤性事件的特点有所差异。一般而言多采取心理治疗,对部分症状严重的患者,可适当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及时、简便、紧扣重点,必要时给予危机干预。在具体方式方法上,应当尽可能快速帮助患者脱离创伤性情境,在客观危险结束和主观恐惧减轻后引导其进行情绪宣泄;采用支持性疗法,向其讲解应激反应有关知识,帮助其对于创伤时的强烈情绪反应正常化;逐步与患者讨论应激事件,引导其学习面对应激性事件并采取健康有效的应对策略;加强社会支持,帮助其解决部分实际问题。
ASD一般预后良好,症状缓解完全,因此在新版ICD-11中已经不再被单独列为一类疾病,而将其归类于“影响健康状态的因素和需要健康服务的非疾病现象”。DSM-Ⅴ中对于在创伤性事件之后,完整的症状持续少于3天的急性应激障碍也不作为疾病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