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应激的表现
工作应激包括组织和它的雇员。对雇员来说,工作应激不仅是个人的事,不能单独孤立地去解决。雇员可能会把个人和家庭问题带到工作中来,而且工作中的问题也可以波及整个家庭。
工作应激对公司和雇员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一个组织来说,工作应激的结果是带给正常工作无组织、破坏性的影响,降低产量,降低利润幅度。对雇员来说,结果会有3方面:增加身体健康问题、忧虑和行为变化。健康问题也许不会和某种疾病的发生有过多的联系,但却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失去健康。忧虑通常使人失去对工作的满意和有关的负面情绪。行为的变化将影响公司的产量和工作之余的生活方式。
工作应激的表现,相当于应激反应的表现,可以产生3方面的消极的个人后果,即心理健康症状、生理健康症状、行为症状。
1.工作应激的心理症状·心理失调与工作条件有着重要的关系。不同职业产生的工作应激的典型结果包括:①焦虑、紧张、迷惑和急躁;②疲劳感、生气、憎恶;③情绪过敏和反应过敏;④感情压抑;⑤交流的效果降低;⑥退缩和忧郁;⑦孤独感和疏远感;⑧厌烦和工作不满情绪;⑨精神疲劳和低智能工作;⑩注意力分散;⑪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⑫自信心不足。
工作应激最可能的结果是职员对工作不满。职员感到没有动力去工作,或干好工作,或一直干一种工作。其他的症状发生在逐渐对工作不满意的不同阶段,并因人而异。
焦虑、紧张、生气和憎恨为较常报道的症状。很多人觉得工作压力太大,因此增加了彼此心理上的距离并逐渐变得压抑,这种现象发生在职员试图去纠正应激状态却失败了以后。当这种现象多次发生,结果可能表现得很无助,即使在职员能力范围内能做的事也将受阻而变得难以完成,另一方面,很多人根本不去尝试,因为他们将无助带进了工作之中。
2.工作应激的生理症状·工作应激将导致心脏和胃肠系统问题,引起身体疲劳、受伤和睡眠障碍。工作应激的主要生理症状包括: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②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③肠胃功能失调,如溃疡;④身体受伤;⑤身体疲劳;⑥死亡;⑦心脏疾病;⑧呼吸问题;⑨汗流量增加;⑩皮肤功能失调;⑪头痛;⑫癌症;⑬肌肉紧张;⑭睡眠障碍。
工作应激与健康联系的一个问题是员工将生理健康问题带入工作,这些问题与社会环境的高危险行为有关,工作条件将加重健康问题并使之可以看见,工作因而可能受到责难。
3.工作应激的行为症状·几个行为症状揭示了工作应激,包括:①拖延和逃避工作;②生产能力降低;③酗酒和吸毒;④工作完全失败;⑤求医次数增加;⑥为了逃避,饮食过度,导致肥胖;⑦由于胆怯,吃得少,可能伴随着抑郁;⑧厌食,消瘦;⑨冒险行为增加,包括不顾后果的驾车和赌博;⑩侵犯他人,破坏公共财产,偷窃;⑪与家庭和朋友的关系恶化;⑫自杀或试图自杀。
拖延时间经常伪装为紧张的工作。“整理一下”只不过是避免做麻烦事情的借口。工作应激常与酗酒和吸毒等问题结合在一起发生。
工作应激不仅对职员的精神和生理健康产生影响,也对单位产生影响。应激与不良工作成绩、缺勤、易怒相关联。
4.心力憔悴·日复一日持续不断的体力和心理付出,消耗着热情、耐心和工作动力,严重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心力憔悴。
心力憔悴(burnout),又称心理耗竭、工作倦怠、职业倦怠,是指与工作有关的、心理-生理-情绪枯竭状态,是一种情绪衰竭的症状,当工作本身对个人能力、精力以及资源过度要求,从而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精疲力尽。
心力憔悴的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用以描述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社会现象。
心力憔悴可见于任何工种,高发职业群体易出现于需要更多感情投入、与直接帮助人有关的职业中,如医疗、教育、服务、警察等。最初特指医护行业中常见、由过劳导致的疲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也会产生职业倦怠。
心力憔悴与慢性疲劳综合征极为相似,但后者与职业没有明显关系。心力憔悴症状表现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上呈现出亚健康状态,如疲乏、头痛、失眠、反应降低、行动迟缓、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等。心理上则表现为无助感和绝望感,逐渐失去工作乐趣、缺乏热情、对办公场所有强烈排斥感甚至恐惧感、对工作任务产生厌倦、对顾客冷漠、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等。
ICD-11(2018)定义为“长期暴露于工作场所压力,且未能成功管理,所造成的一种综合征”。
如果个体存在以下表现,则可考虑诊断职业倦怠:①感觉能量耗竭或精疲力尽;②精神上与工作逐渐疏离,或对工作存在消极的或愤世嫉俗的感觉;③职业效能感下降。
5.过劳死·过劳死是与工作应激关系密切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过劳死,英文名Karoshi,源自日本,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繁荣时期。过劳死的字面意思即过度劳累工作导致死亡,是指长时间加班工作导致过度疲劳而猝然死亡。过劳死多发生于30~50岁,死因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死者往往在死前一周有过重的工作任务或过大的心理压力。2012年的报道显示,每年过劳死的人数到达60万,过劳死尤其是青壮年过劳死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过劳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过劳死,往往是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重、心理压力大导致精疲力竭,引起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继而出现致命的症状,而缺乏休息是“过劳死”导火索。
IT被戏称为“I'm tired”。IT业界是目前快节奏、超负荷运转的职场之缩影,多数IT人感觉压力大,“人生如狗”的说法最为触目惊心。其他如教师、医护、银行证券、公务员、设计、营销、新媒体、咨询、创业者等,也是过劳死的高发职业。过劳死的危险人群除上述从事IT工作的人,还包括不知健康保养的人、“工作狂”、有遗传早亡血统又自以为身体健康的人、超时间工作、夜班多工作时间不规则、长时间睡眠不足者、自我期望高并容易紧张者、几乎没有休闲活动与嗜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