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心身疾病
临床上有一些现象,很多患者经常头疼、头晕,很多部位莫名其妙隐隐作痛,常觉胃不舒服,腹胀、腹痛、便秘、腹泻,常感胸闷、心慌、气短等。他们的主诉症状非常明确,但经正规系统的检查没有发现特殊病因,这些现象让人难受、困惑、无奈,影响工作,困扰生活。即使检查出一些异常的结果,但结果与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对应、不足以解释主诉的症状,或结果是主诉症状外的其他发现,不是身体病痛的真正原因。这些患者有个显著的特征是“逛医”(doctor shopping),即过度关注的现象。
对这些患者的诊断常是以症状为主的诊断,如胃肠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痛等,从而戴上“老胃病”“慢性肠炎”“冠心病”或“病毒性心肌炎”等帽子。国外也有类似的诊断,如躯体不爽综合征(bodily distress syndrome,BDS)、(以器官或专科)医学无法解释的症状(medically unexplained symptoms,MUS)、功能性躯体症状(functional somatic symptoms,FSS)、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 disorders,SFD)等。最近,DSM-Ⅴ称为躯体症状障碍(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SD),而ICD-11则称为躯体痛苦障碍(bodily distress disorder,BDD)。
上述现象引申出一个重要领域,心与身的联系。关于心身是否为一体的争论,开始于17世纪,当时以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为代表的二元论和以希腊哲学家为代表的整体论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但由于研究条件所限,没有更多的实验证据来支持整体论学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发现许多疾病单纯用生理学观点不能解释其所有的临床表现,因而逐渐将注意力从疾病本身转移到了患者。于是在1977年,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提出,是对整体论在现代概念上的诠释,它不仅构建了一种将生物和心理社会因素结合起来的框架,同时为今后进行包括诸如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等在内的多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长期以来,心身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是造成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已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