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应激与高血压

二、应激与高血压

通常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遗传、饮食习惯相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社会心理因素也起重要作用。高血压的原因如下。

1.遗传因素·大约60%的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目前认为是多基因遗传所致,30%~50%的高血压患者有遗传背景。

2.精神和环境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引起高血压的发生。

3.年龄因素·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4.生活习惯因素·膳食结构不合理,如过多的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压升高。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5.药物的影响·避孕药、激素、消炎止痛药等均可影响血压。

6.其他疾病的影响·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甲状腺疾病、肾动脉狭窄、肾脏实质损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嗜铬细胞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应激与高血压关系密切。长期过度的脑力工作负荷、持续紧张、长期情绪或精神刺激、烦恼、焦虑等可使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都被认为是诱发高血压的危险因子。

高血压的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高血压的症状与血压水平有一定关联,多数症状在紧张或劳累后可加重,清晨活动后血压可迅速升高,出现清晨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多发生在清晨。

实际上,早已确定大多数应激都可以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而使血压升高。交感持久兴奋可引起血管壁非胶原蛋白合成增加,使管壁增生变厚,管壁与口径的比值增大,对交感冲动的反应性增加,外周阻力增大。此情况下,即使交感冲动已恢复正常水平,血管阻力与血压仍继续维持在高水平。

动物在遇敌应激时,心跳加速、心排血量增加,内脏与肾、皮肤等血管收缩,而肌肉血管舒张。人类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也有类似变化,只是行为表现不同而已。有些高血压的发病与防御反应过度有关。动物反复受到防御性反应性刺激时,其升压、肾血管收缩及肌肉血管舒张等反应会逐渐减弱,称为“习惯化”。在现代社会中,情绪激动与紧张等防御警觉性反应经常发生,有些人肌肉舒血管反应很快习惯化,而肾血管收缩与升压反应持续不减弱,这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多具有一定的人格特点,比如具有雄心壮志、争强好胜,办事过分认真,容易激动、焦虑等类似A型行为。所谓A型行为(type A behavior pattern,TABP)是Friedman和Rosenman两位医师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来的,指具有好胜心强,雄心勃勃,努力工作,急躁易怒的行为特点,喜欢赶时间,没有耐心,不安于现状,概括为时间紧迫感(time-urgency)和竞争敌意倾向(competition and hostility)。与之对应的是B型行为(type B behavior pattern,TBBP),表现为按部就班,不加班加点,双手不颤动,放松地坐着谈话,把生活看作是某种享受而不是战斗。A型人好像有更快一些的内部生理时钟,他们对时间的感知和B型人不一样。A型人工作麻利,喜欢快速地完成任务,他们定的工作标准也比较高。A型人较易处于应激状态。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使高血压患病率减少55%,而早期防治可使高血压的并发症减少50%。如果将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合理的早期治疗相结合,则可使3/4的高血压及由此引发的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为预防高血压发生,首先,应克服性格中易激动、易焦虑等缺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其次,应营造一个和睦的生活环境;再次,要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个人适应环境和对付应激的能力,使自己能在突然出现的强烈刺激面前泰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