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作的特征

四、现代工作的特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工作特征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心理社会需求、工作控制问题(尤其在一些特殊职业群体)、工作不安全感增加等已成为现代工作特征,并引起高水平的心理应激反应(如疲劳、心力憔悴症状)。

1.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增加·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互联网、便携式电脑的发展,移动电话、电子邮件及QQ、Skype、微信等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软件的大量应用,对工作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不论身处何处,都可以很快被联系上。信息通信技术(ICT),一方面能提高舒适度、工作效率、业绩,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ICT会产生过多有害的刺激,并出现新的要求和问题。

例如,用手机确实方便多了,可是员工常被要求24小时开机,由此延长了工作时间,模糊了工作与家庭的界限。再如,E-mail的应用无疑极大地方便了我们,我们可以廉价地与几乎所有人交流,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几乎没有限制地使用它。因为技术上提供了即时交流的可能,我们甚至要随时交流。

需要强调的是,即时通信软件的大量应用,如微信聊天、抖音短视频等,使用不当,使得时间碎片化,甚至影响工作效率,另外还占用休息时间,影响睡眠时间。

便捷的通信交流还存在一个副作用。比如,当一个员工、管理员或任何人,在工作或生活中受到不公正对待、心情不好,感到焦虑、抑郁,觉得沮丧、灰心等,常会很快发E-mail、发微信朋友圈,里面常带拼写错误、不全面、不准确甚至错误的信息、情绪化措辞激烈的言语,当然很可能会写一些面对面时不会提及的令人尴尬的话,这可能也会缓解他们的压力,但常常导致问题的扩大化,反过来进一步加剧工作应激。

2.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员工主要就业于服务业,包括商业性(银行保险、宾馆和餐饮、咨询等)和非商业性(警察、医院、监狱、学校、政府机构等)。

我国的第三产业包括流通、服务部门两个部分,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流通部门(物流业,包括餐饮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警察)。2019年全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比上年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7%、8.7%、7.2%和7.1%。

由于服务业将顾客(客户)处于中心地位,与消费者、客户、学生、居民、患者打交道,对员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服务业有着较高的情感性要求,即使在不开心的时候以及遇到难缠不喜欢的顾客,仍然要堆满笑容,导致情感不协调。

3.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因为国际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ICT的发展,我们的世界被称为“地球村”。现在公司可以参与全球竞争,这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国际性竞争增强了。全球化可以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我国经济由“短缺经济”类型向供大于求的“结构性过剩”类型的转变,导致了许多企业的关、停、并、转、破,促使这一时期下岗员工急剧增加。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但是,近年来美国尤其是特朗普主导的逆经济全球化,同样是把双刃剑,随着我国积极发展对外依赖程度的不断加强,这一趋势也会影响到我们。

4.劳动力构成的变化·许多国家里,妇女参与劳动的比例已经提高了,现在妇女已经成为劳动力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双职工夫妇的数量及家庭保姆的人数迅速增加。人们受教育的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新上岗职员的学历水平也较过去有普遍提高。

女性在家庭与工作相互作用中存在更大的压力。社会将女性定位于家庭,传统的“女主内男主外”观念根深蒂固,而女性则希望自己能够很好地兼顾家庭与事业,这便使其承受了来自家庭和工作的多重角色的压力。如果在工作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对于家庭投入较少,让工作与家庭失去平衡。另一方面,女性的生活压力会向其工作蔓延和传递,影响她们的工作态度。她们既要顾及家庭,工作上又不甘示弱,要强的个性使她们比较容易遇到家庭与工作之间的角色冲突,让自己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2015年10月,我国二孩政策的实施,以应对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比例失调等问题,劳动力的构成发生变化。另外,二孩政策还会增加抚育孩子的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增加工作压力,夫妇一方主要是女方回归家庭变为全职妈妈,也影响劳动力的构成。

5.工作与家庭界限的变化·随着ICT的应用、工作弹性的增大,工作与非工作(家庭)的界限发生了变化,职工与非职工角色的传统差别消失了,工作与非工作在空间、时间和社会上的区别不再明显。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逐渐消除,许多员工在办公室外完成他们的工作,他们可以在家里而不是办公室工作,在家里利用晚上或周末,甚至在火车、船和飞机上工作。工作-家庭的相互作用凸现了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工作和家庭之间可以相互影响。

6.24小时经济的产生·24小时经济也不是全新事物,过去也有许多员工轮班工作或非固定时间工作(工业、交通、宾馆、医院、消防队等),只是现在在非固定时间工作变得越来越正常。24小时在生产或提供服务的特殊工作类型的出现,工作可以没有停顿,或至少打破传统的“朝九晚五”的时间限制。

另外,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时差,部分人员的作息时间也受很大影响。

以上的趋势表明,与早年的员工相比,现代员工在办公室工作的增加(工厂和农场的减少),从事信息或客户相关工作的增多(做有形产品的减少),团体工作的增加(单干的减少)。无论如何,最主要的是工作本身性质的变化、精神社会负担加重,由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并对精神和情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此同时职业和工作的安全感下降了。

7.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社会转型引发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嬗变。农民工群体不仅逐年稳步递增,2018年农民工总量达28 836万人,而且超过一半(51.5%)为“80后”至“0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在促进国家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受长期客观存在的结构性力量的限制,在空间和社会意义上呈现“失声、去权、隔离及边缘化”特性,既游离于城市制度性权力结构、福利保障体系及生活空间之外,又在客观人际纽带及主观身份认同上脱离乡土中国,致使在社会融入中遭遇巨大工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