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的治疗
(一)心身同治原则
对心身疾病实施心理干预应围绕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学病因、消除生物学症状为主要目标。治疗主要采取心、身相结合的心身同治原则,但对于具体病例,则应各有侧重。
对于急性发病而又躯体症状严重的患者,应以躯体对症治疗为主,辅之以心理治疗。例如,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综合的生物性救助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时也应对那些有严重焦虑和恐惧反应的患者实施术前心理指导;对于过度换气综合征患者,在症状发作期必须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以阻断恶性循环,否则将会使症状进一步恶化,呼吸性碱中毒加重,出现头痛、恐惧甚至抽搐等。
对于以心理症状为主、辅以躯体症状的疾病,或虽然以躯体症状为主但已呈慢性经过的心身疾病,则可在实施常规躯体治疗的同时,重点安排好心理治疗。例如,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除了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应重点做好心理和行为指导等各项工作。
心理症状的解决应主要采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但也不能绝对排斥使用药物,因为药物有时可以帮助患者迅速改变症状,尤其是对文化素质较低的人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安慰剂治疗作用。心理治疗的目的有2个:一是解决患者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提供支持,解除症状;二是着眼于未来,重塑人格系统,包括改变认知评价系统和应对方式等,以防止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
心身疾病的心理干预和治疗手段,应视不同层次、不同方法、不同目的而决定,支持疗法、环境控制、松弛训练、生物反馈、认知治疗、行为矫正疗法和家庭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均可选择使用。
(二)心理治疗
心理干预(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心理干预的手段包括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康复和心理危机干预等。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其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其成长的过程。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有现实问题或心理困扰的正常人,着重处理一般的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职业选择和教育求学的问题、恋爱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根据定义,心理治疗是指医务人员在密切医患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学的言语和非言语的交往及其他心理学技术改变患者的心理、生理活动,以治疗疾病的过程。
心理治疗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患者如神经症、人格障碍、心身疾病及康复中的精神障碍患者等。心理治疗对其他躯体疾病同样有一定的疗效,因为任何躯体疾病都可能对患者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影响,同时任何疾病的治疗都不可能脱离医患关系,因此医务人员都应掌握一般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充分利用心理学的规律和技巧处理好医患关系,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心理治疗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是从根本上解决引起当前心理问题的病因,分析是认知评价系统的原因还是个性或行为方式的原因。明确了心理治疗目的,并将其贯穿于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对保证心理治疗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在接触和诊治患者的过程中,其言语、举止行为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如果能因此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或减轻患者心中的痛苦,改变其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就会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在医疗实践中,心理治疗同药物、手术和理疗一样具有治疗作用。每一位医务人员在与患者的整个交往过程中,总在有意或无意地施加心理影响,并对患者的疾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1.心理治疗的原则
(1)接受性原则:患者来求医,希望医师能帮助他,解除他的痛苦。所以,医生要注意把对治疗充满信心和希望作为第一信息传达给患者。医生应全神贯注地倾听患者的诉说,用同情、理解的目光和鼓励、启发式的提问,引导患者倾诉蕴藏在内心的郁闷、烦恼和痛苦,同时针对不同疾病,做必要的认真的身体检查。总之,通过一开始的接触,就要让患者感到医师已掌握了他(她)病情的必要资料,因而对疾病的治疗是有把握的,从而感到宽慰,并增加对治疗的信心。
(2)支持性原则:在初步掌握了病情之后,就要用有关这类疾病的科学知识向患者进行解释,以解除他(她)因缺乏医学知识而产生的焦虑不安情绪。医师在解释疾病的起因、症状和治疗时,一定要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程度,恰当地使用通俗的语言和专业术语,给予相应的对答,让患者感到医师是以朋友或亲人的身份来帮助他(她)共同克服病痛。
(3)保证性原则:一定要告诉患者今后预防这一疾病的方法,要对自身的心理和身体两个方面进行锻炼,改造自身在适应环境上的不健康的行为,而且要学会如何对待疾病的痛苦、如何控制不良情绪,及早地去除致病因素,打断病理过程中的不良循环。总之,要让患者以新的精神面貌来对待健康和疾病的问题。
(4)科学性原则:进行心理治疗一定要遵循心理学规律,要以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因此,治疗者首先必须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并树立治病救人的高尚医德。
(5)保密性原则:对患者的姓名、职业、病情及治疗过程进行保密是治疗者所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没有获得患者的许可,治疗者绝对不可泄露患者的情况,包括对自己的亲朋好友诉说,同事间直接交流或公开发表。保密性原则也是心理治疗所必需的,在治疗开始就应向患者说明,这样可取得患者的信任,促进良好的医患关系,获得有关病情的可靠信息。
2.心理治疗目标·对心身疾病实施心理治疗主要围绕以下3种目标。
(1)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例如,因某一事件引起焦虑继而使紧张性头痛发作的患者,通过心理支持、认知治疗、松弛训练或催眠疗法等,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发生改变,减轻焦虑反应,进而在药物的共同作用下,缓解这一次疾病的发作。这属于治标,相对容易一些。
(2)消除心理学病因:例如,对冠心病患者,在其病情基本稳定后指导其对A型行为和其他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行为矫正,帮助其改变认知模式,改变生活环境以减少心理刺激,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心理学因素。逆转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过程,使之向健康方面发展,这属于治本,但不容易。
(3)消除生物学症状:这主要是通过心理学技术直接改变患者的生物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疾病的康复,如采用长期松弛训练或生物反馈疗法治疗高血压患者。
3.心理治疗者应具备的条件·心理治疗者必须是经过正规培训,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具有合法身份的专业人员。
(1)应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知识,熟悉心理学的发展史。
(2)熟悉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和脑科学的专业知识。
(3)具备丰富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
(4)要有健康的心理。
(5)感知和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
(6)具有乐于助人的品质。
4.心理治疗的程序·心理治疗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包括治疗者对心理治疗实际操作过程的具体安排,如有专门的工作场所、预约制度、签订治疗协议、会谈的时间、治疗次数和付费方式等。
(1)详细询问病史:其实询问病史就是治疗的开始,耐心倾听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以全面了解情况,另一方面又可以让患者在倾诉中得到宣泄,起到治疗作用。
(2)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必要的特殊检查:认真全面地进行有关躯体检查,不但有利于及早确诊,同时也是一种负责和业务知识全面的表现,可增强患者的信任感,有利于密切医患关系。
(3)心理测试:在初步了解病情的基础上,确定需要进行的心理测试。这些测试有些是为了帮助确定诊断并了解心理障碍的程度;有的是为了寻找症状产生的原因及与哪些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有的是为了治疗过程中做比较,观察疗效。
(4)初步诊断:通过以上的晤谈和各项检查,治疗者做出初步印象,随着治疗过程的进行和深入,可能会对初步诊断进行修正和完善。
(5)设计治疗方案:强调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综合化,必要时请其他相关科室会诊,治疗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此外,实事求是地预期治疗可能达到的效果,并尽其所能地加以实现。心理治疗的环境要安静,灯光柔和,不受他人干扰。最后,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为了患者病情出现反复时能及时得到纠正和控制,治疗结束时应强调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