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康的概念
人人希望健康,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人都希望拥有的最大财富。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健康的理解却不尽相同。
“健康就是没病”,这是人们对健康的最初认识。也就是说,健康就是无病、无伤、无残。生理健康,是个传统的观念,但却有着不全面与消极的意义,这一传统和世俗观念将健康限定在生理方面,即非病理状态。实际上,健康和疾病是人体生命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健康和疾病是一个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且健康水平也有不同的能级状态,也即健康连续体、疾病-健康统一体、健康-疾病连续体。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人类的疾病与死亡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许多心身疾病,近年又称为生活方式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不良生活方式(行为)、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成为人们影响健康的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健康概念也不断发展,由过去单一的生理健康(一维)发展到生理、心理健康(二维),又发展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维)。
由此,WHO对健康的定义是这样的:“身体、心理及对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这一定义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的虚弱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根据这一定义,WHO确定了“健康”的十项标志: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起日常繁重工作;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挑剔所要做的事情;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身体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⑤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和脸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眼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
可见,新的健康概念包含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其实,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身体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因此,新的科学的健康概念核心在于身体和心理健康。同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同样重要,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WHO向全世界的医务工作者提出了一个神圣的任务,这就是在医治人躯体上健康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去干预,人类的健康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
1989年,WHO又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由此,健康的概念又发展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四维)。也就是说,21世纪人类的健康应该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和道德的完美整合。在这一新概念中,生理的健康水平与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生理健康是物质基础,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反过来促进生理健康,道德健康则是整体健康的统帅。
生理健康是指人的身体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中,体形匀称,眼睛明亮,头发有光泽,肌肉皮肤有弹性,睡眠良好等。生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达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健康,更谈不上长寿。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智力发育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行为规范协调,精力充沛,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经常保持充沛的精力,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能面向未来。
心理健康同生理健康同样重要。良好的心态,能促进人体分泌出更多有益的激素,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人体健康长寿。
道德健康也是健康新概念中的一项内容。主要指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把道德纳入健康范畴是有科学依据的。马丁斯研究发现,屡犯贪污受贿的人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和神经过敏症。品行善良,心态淡泊,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心胸坦荡,则会心理平衡,有助于身心健康。相反,有违于社会道德准则,胡作非为,则会导致心情紧张、恐惧等不良心态,有损健康。试想,一个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者,何以能谈健康!据测定,这类人很容易发生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其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也会减弱,最终会在恶劣心态的重压和各种心身疾病的折磨下,或者早衰,或者早亡。
总之,目前普遍接受的健康定义是,人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所获得的一种稳定、和谐和完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