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概述

高血压(hypertension)的诊断标准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前认为同一血压水平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不同。2020年5月,新指南强调要连续多次重复测量血压后才可诊断为高血压,通常需要1~4周内进行2~3次测量血压,并将高血压分为二级,一级高血压(140~159)/(90~99)mmHg,二级高血压为≥160/100mmHg。

高血压可分为两类,一是原发性高血压,二是继发性高血压。前者较常见,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疾病,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继发性高血压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在这类疾病中病因明确,高血压仅是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血压可暂时性或持久性升高。

高血压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常伴糖、脂肪等物质代谢紊乱。早在2005年第20届美国高血压学会(ASH)年会,针对日益严重的高血压流行情况,“将高血压与心血管健康联系起来”就成了大会的主题。大会认为,“高血压不仅仅是血压问题,而是更复杂的病理现象,它包括所有我们已知可以导致心血管危险的其他因素,包括胆固醇、体重指数和糖尿病等。”从此,将高血压仅仅看作是血压值的读数,扩展到将其视为心血管疾病整体危险因素的一部分。高血压不能仅仅以离散的血压指标来分类,高血压的发展与功能性和结构性的心血管异常密切相关,这些异常损害心脏、肾、脑、血管系统和其他器官,从而导致过早的病态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