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为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指冠状动脉(冠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出现胸痛、胸闷等不适的心脏病。冠心病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冠脉是向心脏提供血液的动脉,随着胆固醇及其他沉积物组成的斑块在动脉壁积聚,会导致冠脉狭窄或闭塞,进而引起冠心病。
冠心病多发于40岁以上成年,男性发病早于女性,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我国于2013年的调查显示,城市15岁及以上人口缺血性心脏病的患病率为12.3%,高于农村的8.1%,而60岁以上人群缺血性心脏病的患病率为27.8%。冠心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2015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10.67/10万,农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10.91/10万。
大量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因素有关。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很多,除了年龄、性别、遗传等不可控的因素,还包括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精神压力大、不健康饮食和大量饮酒等可控因素,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或药物干预而控制,对这些因素进行积极防控有助于防治冠心病。
慢性应激时引起皮质醇类、儿茶酚类等应激激素释放,使血流量和血压改变,增强血管壁应力和剪切力,导致内皮功能紊乱。反复的急性应激或长期慢性应激可导致动脉发生慢性炎症反应,这些应激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状态、工作压力、婚姻冲突、生活方式、A型性格等,其中工作压力、婚姻冲突、A型性格与冠心病的关系最为密切。长期的工作压力和离婚能增加男性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在工作时间过长、负担过重、担任两种以上不同的工作等心理应激情况下,均可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另外,低社会经济地位男性与高社会经济地位男性相比,发生心肌梗死的相对风险为2.5,发生心肌梗死并心绞痛的风险为2.1,发生总冠心病事件的风险为2.8,低社会经济地位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大量研究表明,冠心病和A型行为之间存在肯定的联系。有研究报道,在已有冠心病指征的人员中A型行为者的比例达到71%,进一步系统追踪发现,观察期间患上了冠心病的人之中,A型行为发病率是B型行为的2.37倍,在控制年龄、血脂、血压、吸烟等因素后,结果显示A型行为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约为B型的2倍。另有研究显示,A型行为患者发生冠脉粥样硬化的相对危险度,男性为6.33,女性为5.05,且性格评分等级与发生冠脉粥样硬化的相对危险度、冠脉病变程度等均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心理应激是冠心病发生、加重和复发的重要诱因。有研究显示,有1/3~1/2的冠心病病例发病前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心理因素,其中情绪激动或心理紧张及体力劳动最为多见。应激和心理因素是冠心病的重要诱因,除了精神压力本身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上述可控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均与应激尤其心理应激密切相关。脂质代谢紊乱、血液动力学改变和动脉壁本身的变化,是冠心病发生的直接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影响这三种过程,从而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长期的慢性应激引起血脂代谢紊乱,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应激后大量细胞因子、黏附分子表达增加,可促使单核细胞聚集、黏附并转移到内膜下。长期的慢性刺激能够活化巨噬细胞,脂质的氧化修饰,泡沫细胞的形成等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应激导致的细胞功能紊乱以及最终导致的冠脉事件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通过免疫细胞表面肾上腺素能受体活化有关。
从心身医学的角度来说,对冠心病的防治,要给患者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减少强烈刺激,矫正危险行为(如戒烟、戒酒),改变A型行为,有效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如加强运动、松弛训练、冥想训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