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与功能关系
1971年,Yalow和Berson用凝胶色谱法首先分析出其结构为一含39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早在1961年,李卓浩等就对人ACTH进行了测序,ACTH为包含39个氨基酸残基的直链结构。ACTH的N端与人甲状旁腺素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ACTH的第4~7个氨基酸残基就具有促进皮质酮合成的效应,而且增加一个蛋氨酸可以显著增加这一作用。N端Ser是决定ACTH活性的关键残基,ACTH(1~10)的活性是ACTH(5~10)的100倍,而ACTH(1~18)具有ACTH的全部活性。对于刺激皮质激素释放的效应来讲,ACTH(1~24)比ACTH的活性更强。ACTH的C端部分(25~39)可以提高免疫原性,延长体内半衰期。因此,在功能上,ACTH至少可以被分成4个部分:11~18是与受体结合的重要部分,为受体结合区;4~10是促皮质激素释放作用的部分,包含“信号”区及作用区;C端部分ACTH(25~39)具有抗原活性及增加转运安全性的作用,可以称为ACTH的“外包装”。ACTH(11~24)表现为选择性拮抗ACTH的促进皮质激素释放的效应,从人垂体分离出的ACTH(7~38)也能拮抗ACTH的促皮质激素释放效应。用赖氨酸将两个ACTH(11~24)连接起来,可以使它的拮抗作用提高1000倍。[Phe9]ACTH(1~24)还具有抑制糖酵解和类固醇激素合成的作用。从豚鼠体内提取的ACTH,其24位Pro被Ala取代,比人的ACTH具有更强的促进醛固酮释放的作用。[Cys25]ACTH促进醛固酮释放的作用较强,是ACTH的3~4倍,但它刺激皮质酮释放的作用比ACTH弱。用DSer或β-Ala取代1位Ser残基,Lys取代17位Arg残基,赖氨酰胺或1,4二氨基正丁胺取代18位Arg残基,可以明显增加ACTH与受体结合的时间。后来,人们又发现更短的高活性的ACTH类似物,如[β-Ala1,Lys17]ACTH(1~17)-4-氨基正丁胺,而且这一ACTH的类似物能够抵抗氨肽酶与羧肽酶,具有更长的生物半衰期。
ACTH的免疫活性部分与其生物活性部分不同,最有效的免疫活性决定簇是C端22~39位氨基酸残基。ACTH也具有促进胰岛素释放的作用,但其N端,如ACTH(1~24),则缺乏这一效应。ACTH(1~13)失去了ACTH刺激皮质激素及醛固酮释放的大部分效应,但它具有更强的刺激黑色素细胞生长的作用。人的甲状旁腺素结构上与ACTH有很大的类似性,体外实验中(0.1nmol/L)刺激类固醇激素合成的作用比ACTH强10倍。
ACTH和MSH来自同一前体POMC,近年来发现它们还能结合共同的受体,因此将ACTH和MSH等相关肽类称为黑皮素,将其共同受体称为黑皮素受体。1992年,Mountjoy等首次成功克隆出小鼠和人的ACTH受体基因。小鼠ACTH受体由29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无内合子,相对分子质量(Mr)为225 000,包含有4个亚单位,Mr分别为83000、64000、52000和22000。83000和52000两个亚单位靠一个二硫键结合在一起,再与其他两个亚单位靠非共价键结合。在人的脾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上也发现了ACTH受体。ACTH可增加肾上腺皮质细胞ACTH受体的数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能促进这一效应,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能减少肾上腺皮质细胞ACTH受体的数量。ACTH受体被激活后,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细胞内cAMP的含量,进而发挥其促进皮质酮释放等生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