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背景

一、相关背景

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建设方面主要指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等,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例如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斗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之一。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设计得巧夺天工,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古代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首先,精通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人越来越少,文化传承面临中断的危险。其次,大量的古城、古村、古建筑因各种原因不断消失。因此,如何在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利用现代创新技术吸引年轻人学习这些历史文化知识,高效率地抢救、收集、整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文化,按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模式继续传承,使民族瑰宝不至于失传,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治国理念下,城市建设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两个很重要的变化。第一,一些原来被漠视的民族文化开始复苏,汉服唐装、古典音乐、古典礼仪等交相辉映。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建筑并被中国古建筑所蕴含的哲学、美学、人文思想所折服,为民族自身的建筑成就感到骄傲。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在建筑市场开始复兴。第二,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了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问题。因为在中国主要的大中城市中,到处都是国际化建筑,丧失了地域建筑特色,也就丧失了民族文化特色。如何使中国城市建设做“中国梦”,而不是“法国梦”“西班牙梦”,也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整理就显得非常急迫。因此,近年来各地都在开展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发现、保护及建设工作。

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发现保护、建设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员来完成。这一系列规范性的工作包括所有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单位)的收集、整理和挖掘,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的收集、整理和挖掘,历史文化要素的收集、整理和挖掘,对所有有形实体的现场测绘、所有获得材料的价值分析和提炼等。由于这一系列规范性工作的工作量巨大,过程十分复杂,靠传统的人工测绘手段来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举个例子,抗战时期,梁思成和林徽因带领团队测绘一个两进院落的古寺,耗时1个月。重庆艺术工程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10多名师生,2014年在重庆长寿区测绘大坝村的资料,按照传统人工测绘手段估计在现场需要1周的时间,这仅仅是一个不大的村落。测绘是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发现、保护与建设的龙头工程,也是耗时费力的“卡脖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