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课程观

(二)大课程观

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载体是课程。高职传统课程教学偏重课堂教学和课内经验,课程交叉融合不足,教学内容虽重实践,但大多囿于师资水平和实践条件,流于碎片化和形式化;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将知识有效发展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日趋狭窄的专业课程体系占据大部分学时资源,无法适应知识激增和需求变化的形势,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展开受限。

学校以大教育观为引导,构建了大课程观。在认真分析高职学生学习动因、主体意识、学习策略、教学资源利用等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学校认为高职教育对学生终身学习产生重要影响的是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显课程之外的潜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更加深远,教学质量的校际差异核心在于校园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学校以潜课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强调让学生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课外经验,以“做中学”的思想设计“课内—课外”“书本—实践”“课堂—生活”有机结合的课程。学校诊改工作展开以来,确立了通识教育的基础性和全局性地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合确立了以下基本方向:①从必修到选修:提供基于个性的教育;②从书本到实践:提供基于生活的教育;③从专业到综合:提供基于能力的教育;④从边缘到核心:强化人文的素养教育。在公共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中,基于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意识,学校人文科学学院面向所有专业推出“四千三百计划”,有效助推了“办公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等显课程的实践化和高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