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

(一)当前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十余年来,国家及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出台多项政策,强调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在队伍配备比例、选聘标准、职责要求、管理考核、发展与培训等各方面提出要求。教育部也相继出台了辅导员培训工作的两个五年规划,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关于辅导员队伍培养的目标和思路不断明晰,国家、省级、高校三级辅导员培训体系有序开展。辅导员培训工作呈现系统推进,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但是,按照“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要求,对照不同高校辅导员的特点,当前辅导员队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

1.辅导员培养形式单一,培训获得感低

当前大部分民办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培养基本上是通过岗前培训、线上专题培训、时政理论学习等途径开展,培训时间不固定;每学期集中培训1~2次,每次培训时长不固定;从培训内容上看,主要以群集式的培养模式开展相关培训,内容较少涉及实际操作训练,对辅导员工作中集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缺乏深入探究和针对性指导。这种常规的培训模式较为单一,一般为主讲者一个人讲述,基本全程“独唱主角”,辅导员共同讨论机会少,融入感低,辅导员之间交流较少,无法真正提高辅导员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2.辅导员队伍年轻化,专业化水平整体较低

从辅导员的年龄及专业来看,大部分民办高校辅导员呈现出普遍年轻化的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甚少,专业性不强,对育人工作的规律总结和把握不够,职业认同感偏低。日常工作中缺乏创新,基本上是采取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缺少一定的灵活性,对实践经验的凝炼比较欠缺。总体来说,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整体较低。

3.辅导员培训设计缺乏科学性,吸引力和活力不够

从当前各民办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组织模式来看,基本上是高校辅导员网络学院或学生工作主管部门设计培训内容,主要采取线上线下讲座的形式开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组织主导的、整齐划一的培训。因此在培训内容上缺乏吸引力,很少结合辅导员自身需求设计具有个性或共性的培训方案,忽略了辅导员的经验结构、专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不能很好地激发辅导员通过培训寻求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一般培训的形式以单一的填鸭式授课为主,很少采用情景模拟、翻转课堂、角色互换、团队拓展等体验式教学方式,缺乏活力,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