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思想观的承变
2025年09月10日
二、造物思想观的承变
中国古代璀璨的造物成就离不开先贤们在造物思想方面的引领,传统文化中所述的“造物”主要是指人类及其行为所产生的物质性的成果,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是传统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特殊体,承载了古人对已知世界的认知与利用,也承载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精神探索。造物思想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开端,也是人类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对物之“用”的需求,到物之“造”的行为的探求,使得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繁衍兴盛。
《考工记》中所蕴藏的造物思想不仅呈现于造物的原则中,也具体到工艺规程和器物的象征表达上。《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意思是:只有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个条件联系起来,所设计制成的器物才称得上是设计中的精良之品。后面一句强调了在天、地、材、工四者中,天时和地气的关键性作用。这也就意味着精良的造物首先应满足“天时”和“地气”,做到遵循万物的规则,顺应自然的发展,在此之上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体现“天人合一”的造物境界。这种造物思想为当时的工艺技术提供了评价原则,同样也成为中国最早的系统的工艺设计造物思想;这种造物思想从宏观上看待工艺设计,把造物活动看成整个自然系统的产物,是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朴素辩证思想的体现,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