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堂教学改进校本化”的实施与“生活化教学事件”相结合,创新常态课,构建精致课堂
以生活化教学事件有效设计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为载体,进行常态课的创新。
如何使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尝试进行生活化教学事件的设计,科学合理地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成为教师专业主动发展的聚焦点。我们围绕生活化教学事件的有效设计进行主题式教学活动的模式,探索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磨课。我们要求的常态课符合以下规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制定教学目标,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精心设计生活化教学事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实现学生有效的学。如我们根据教师个体差异性原则,推出“同课异构”的教学常态课。我们认为,同学科教师同上一节课,课后进行比较式研讨,在比较中可以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推动教师整体水平提升。我们还推出了以“我的课堂内容设计生活化”“我的教学目标我达成”为主题的常态课,学期末设计“课例集体反思”常态课。同学科教师结合校本教研课题的研究实践,对每节常态课的教学环节进行反思交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精品课堂;每年我校还开展“质量源于细节 反思引领成功”预备年级家校互动课,并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面对面把脉诊断,丰厚师生的素养,努力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
案例 生活化教学事件设计同课异构,加强教学研讨
一次学校教学展示课活动中,语文组推出的课题是《父与子》,执教的是同一备课组的两位女教师,不同的是A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教龄只有4年,B是一位中年女教师,这位女教师的教龄有11年,A女教师上课幽默风趣、通过进行组织设计生活化教学事件,把古今中外漫画家著名作品《三毛流浪记》等生活气息浓厚的多幅作品进行对比,不仅把《父与子》中的漫画的作者、作品背景、意义讲解得透彻清晰,还把中外漫画的特点、区别进行了对比,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漫画,等等。学生们从一幅幅漫画中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而B这位中年女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上来介绍作品作者及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字怎么写,漫画的定义是什么,《父与子》漫画的含义,等等,整节课相比而言显得十分枯燥。
以学校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为载体,课后,每个备课组的全体教师都参与听课评课活动,以上述案例为例,语文组的A、B两位教师间也进行了互听课,每个人都感触颇丰,尤其是B教师,通过听A教师的课堂教学,意识到A教师通过将古今中外漫画家著名作品《三毛流浪记》等多幅作品进行对比,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进行了生活化设计及处理,这个环节处理得非常好。大家一致认为,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不仅加强了组内的集体备课,更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