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
2025年11月22日
(二)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
要真正深入文本,光解读文本还不够,只有深入了解作者,走进他们的内心,才能真切感受他们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切情感。因此,做好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的经历,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对学生体悟作品大有裨益。
《七律·长征》这首七言律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经历,作者毛泽东个性豪放,在他眼中,克服那些天险只不过是平常事而已。那是作者的本心,是革命乐观主义的充分体现。另外,品读《小石潭记》时,如果提前了解了柳宗元被贬的际遇和失意的情怀,那么自然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了然于胸了。
作品是作者的心血结晶,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其实也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话。他们的情感、思想、价值观、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或对假恶丑的鞭挞,都或多或少地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因此,引导学生去追寻作者的情感足迹也很重要。
石钟山先生所写的《雁》中将大雁称为母大雁和她的丈夫,而称呼人类为张家的男人和女人不是别有深意吗?母雁在作者的笔下显得那么高贵、美丽,虽然落难了,但却始终“高昂着头”,心中充满着对丈夫的思念,虽历尽煎熬,但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而人类呢,心里只有对私欲的追求以及对真情的漠视。一褒一贬,作者的感情倾向不言而喻。雁们拥有坚贞不渝的爱情,拥有共同的坚定的信仰,母大雁和她的丈夫才是真正的夫妻。
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就可以透过字里行间,跨越时空,与作者沟通,这不仅是对作者和作品的最大的尊重,也有助于学生在此基础上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也更明白了自己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