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特殊性

(三)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特殊性

我认为,生活化课堂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生活化,而在于教学,生活化的情境创设是为了辅助教学,最后应完成的是知识点的传授,而不是纯粹的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初中生这个年龄段很特殊,尤其是我现在所任教的初一年级的孩子。他们天真幼稚、活泼好动、好奇心和上进心较强,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心理特点,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型错综交织的矛盾时期[9]。作为教师,创设生活化课堂教学一定会激发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也会面临课堂失控的风险。

这里列举一个我曾经创设的生活化课堂的教学事件。这是围绕七年级上半学期的一篇课文Plan an international food festival策划的一次国际食品节,最后的产出环节我将国际食品节改成了班级食品节。课文里策划的国际食品节是为了救助动物协会筹钱,我将它改成了筹集班费。于是我按照课本里的流程,前一天晚上要求学生带好零食,贴好标签并确定价格,第二天课上给出食品交易的英语对话,让他们自由进行买卖,课后将收益上交作为班费。结果发现,真实的课堂状态和我想象中有条不紊的课堂截然相反,宛若一个菜市场,乍一看,这个生活化情境创设确实激起了同学们的热情,学生一开始可能确实会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用英语对话完成食品买卖,但是后期只要发现老师一走开,就开始习惯性地用中文交易,甚者直接拿走,课后结算的班费也对不上号,因此我不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生活化课堂教学案例,它成功地创设了一个生活化场景,可是学生却没有学到应有的知识点。

课后我总结了不足。初一年级学生意志行动的自觉性和自制力虽有一定提高,但还具有较大的受暗示性,他们意志行动的品质以老师的严格要求程度为转移,他们还不习惯和不善于独立控制自己的行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备课过程中预设生活化课堂教学每一个可能发生的不可控因素,使学生在我们构建的情境中按照我们既定的设想有条不紊地发展,只有纪律不出现松弛和混乱,学生才能够静下心去领悟新知。

事后,我为了将不可控因素降到最低,将该活动做了微调。第一,我在班中选了三名同学,分别负责主持食品交易、找钱收钱、记账;第二,句型在前一天晚上就要求他们背默,确保第二天活动可以井然有序推进;第三,每一位学生按照抽签顺序依次到主持人那儿购买食品,全程用英语对话,教师在一旁进行监督干预并适时指出语病。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即兴反应,也为新中考的口语测试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