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问题设计必须有探究性

三、核心问题设计必须有探究性

核心问题应有利于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有利于让学生的眼光进入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达到让学生精细思考、深刻探究的目的,而这种精细思考与深刻探究,又始终是围绕着某条主线进行的。

如《小巷深处》中,学生可以确定下来“我”对母亲是发生了情感变化,那紧随其后需要学生去讨论、圈画文中语段,找到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在其中大量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包括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这些内容集中表现了“我”对母亲的不理解到理解,也表现了母亲对“我”无私的母爱,表现了母亲伟大和细腻、牺牲和成全,体会到心理描写等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要学习侧面烘托人物的形象的方法。于是,我们可以将教学分为三大板块,每一个板块设计一个核心问题。第一板块的核心问题是:“紧扣题目,抓住细节,体会人物形象。”比如文中“我”的形象是怎样的。第二板块的核心问题是:“文章中哪些细节提示‘我’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其中的原因有哪些?”从这些细节提示中,学生能找到侧面烘托出的母亲的形象,让母亲的形象反而更加立体、鲜明。第三板块的核心问题是:文中的“竹棒”和“小巷”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这是文章多次出现的两个意象,贯穿全文,其中暗含了母女之间情感的羁绊。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

这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个能解决对课文内部层次的理解,第二个能解决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第三个能解决对课文的语言欣赏。就实施情况来看,对于第三问,学生的讨论就异常的精彩。

问题的提出便于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眼光易于进入课文的每一个角落,学生思考精细了,探究也更趋深刻了,研讨的气氛就浓厚了,这就是核心问题的牵引在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精心设置合理有效的核心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能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当然,“核心问题”并不能完全替代课堂上所有的提问。它是教学设计的主干,其他的“枝叶”还需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在课堂上生成,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有一天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