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生活化课堂概述

(三)初中数学生活课堂概述

根据对生活化课堂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体系的叙述可知,生活化课堂的实现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因此基于不同的科目及地区生活环境,我们还应做出进一步的探讨。本文着重探讨初中数学的特点及其对生活化课堂实现的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考量一下初中阶段学生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从教材上看,中学课本较为关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实际上初中的知识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内容大多可以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这个时候通过实践性学习(如对某一类知识的课外调查、某一种现象的观察)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考能力。此外,科技的进步及初中的多媒体教室的普及,也为生活化课堂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学生有更好的条件完成信息的搜索和获取,积累大量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完成生活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更高效的教学模式。

其次是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对生活化课堂目标的影响。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有应用广泛、逻辑严密且内容抽象等特点,是一门强调逻辑和理性分析的学科。在传统的观念中,对人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总是认为是感性的,即相对于理性来说是“非科学”的,导致一种单纯地追求课本中知识的掌握和学生理性思维的教学模式,使得数学知识远离生活乃至更高阶的生活意义。实际上,数学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是各个重要领域的基石和必要工具,只有将数学和生活相结合,贴近生活,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例如,通过数学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叙述我国优秀的数学家在数学领域内对祖国做出的突出贡献。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各种直观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概念,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更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品德的目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的更高阶的目标。此外,结合初中这一阶段来看,初中数学基于小学数学发展,需要注重与小学数学知识的联系并对初中阶段数学知识加以拓展,处于直观数学知识和抽象数学知识的承接阶段。基于这一个特点,对初中阶段数学的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上述内容可知初中数学生活化课堂的必要性,实际上关于数学生活化的概念,现在暂时未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梁大维[6]列出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给出的定义。徐大旺认为,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生活化教学要求加强数学课堂的现实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注重数学实质教学,让学生在数学探索中发展思维;关注学生的选择性和差异性,促进学生实现全体发展;突出数学实践,让学生在数学体验中领悟数学知识;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实现简捷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吴晓红认为,数学生活化指的是通过整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将其还原为学生实际生活,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思考生活的应用能力。而陈碧芬等[8]认为,从现有文献来看,对数学生活化的概念存在着认识不一的现象。目前关于“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存在着六种概念。此外,即使在界定“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等概念时,不同论者的概念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数学生活化的内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相统一的,即社会是一个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的主客观相统一的世界,数学的学习过程也应遵循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数学回归生活的核心是主体回归生活,以社会的实践性为基础充分发挥生活的过程性和动态性,使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充分地进行实践。

总的来说,数学生活化的概念可分成两个部分来理解,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和教学形式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是通过课堂的社会热点阐述、数学应用题设计、课后思考等方式将数学知识和生活背景以及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通过理性的方式应用数学。教学形式生活化是指通过对不同的学生性格和生活背景的分析,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如实践探究、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推动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