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孕育着语文教学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只有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如我刚接手预备班的时候,学生经常会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来告状,令人不堪其扰。就此开展“如何与同学和谐相处”等主题班会活动的同时,我还想了一招,定下若非紧急情况,想要告状,须以书面形式将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都交代清楚,写好“状纸”上呈。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孩子告状的频率,也让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调解孩子们真正觉得不平或委屈的事情。且“状纸”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能帮我大概理清事件的全貌。又如一雨天,我在教室里看到一个孩子拿着长柄雨伞戳另一学生,两人嬉笑打闹,被我制止时,戳人的学生虽停下了手中动作,但我却知道,其心中定不以为然。在就此事进行一番安全教育后,该生似有所触动,我便将“这不是一件小事”为题作为作业布置给他。这便是生活中孕育着语文教学。
我们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返璞归真,让学生有切身的生活体验,引发其真切的内心体验,获得与文本、与生活对话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次寒假,学生选择了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那是一个包括古生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博物馆,其中的展品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通过模拟自然场景,参观者可以与展品之间实现零距离的接触,从而感受自然界奇妙无穷的乐趣。开学后,正好学到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有》《压扁的沙子》,它们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等相关知识,联系到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当课外学习的经历和课堂相结合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调动起来,他们在课堂上更愿意主动表现自己。让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更有利于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与人文素养。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教育所造成的“高分低能”的弊端,还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实现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之中,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