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考古文博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吕玉冰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引领之下,为了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历史课程,教师需要积极开发校外课程资源。目前,国内的考古学飞速发展,博物馆建设已经相对成熟,相当一部分博物馆拥有包括线上数字博物馆在内的丰富资源,可以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直观有趣的课程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尤其是史料实证方面的能力。考古文博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能起到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以及证史、正史、补史的作用;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还具有审美教育价值。
关键词:考古文博资源;中学历史教学;课程资源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其中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谨的方法获取可靠的史料,并以此再现历史本来面貌的方法。历史实证在教学实践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运用文献、考古实物等史料进行教学以及对基本史实进行考证。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入考古文博资源,用真实的实物去证实历史,而不是靠推演和猜测,既直观形象又科学严谨。何谓考古文博资源?大抵是通过科学的考古手段发掘并存放、展示于博物馆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文化遗存,它包括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及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遗物、遗迹。”[1]将考古文博资源引入中学历史教学,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物的作用与价值关系十分密切,两者不只是表现在对具体文物的研究和对个别问题的阐明,更主要的是把微观研究的成果综合起来,从宏观上研究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社会关系,从而从不同的侧面探索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因此文物除了具有提供史料的作用外,还起着教育和借鉴的作用。[2]因为文物价值、作用的微观研究会综合起来在宏观上反映人类社会活动,所以依托于文物所研究总结出来的历史更具有客观性。考古文博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能起到培养史料实证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尤其是史料实证方面。具体来说,考古文博资源所提供的实物史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证史、正史、补史方面。
证史主要是对史籍的证实,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历史都是通过文献资料来获知的,有当时的人所著述的,也有后代人根据人们的口口相传或前面的文献著述整理的,尤其是中国古代历史,二十四史的记载证明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记录,现在也逐渐被考古发现所证实。但是史前时期,只有一些传说的记载,人们并不能够真实地窥见史前历史,就需要依靠更多的文物进行证实。正史主要是校正史书中的错误与纰漏,正史一般由当时的人撰写,也有后朝为前朝撰写史书的,都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和主观色彩。而在后面的流传过程中也会有后人的整理修改等,容易形成以讹传讹。文物记载着历史本来的面目,可以订正史书中的记载错误。补史表现在为研究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史提供可靠的实物资料,填补历史的空白。文物的史料作用决定历史研究离不开文物。
统编本初中历史教材《中国历史》第二册第十七课《明朝的灭亡》中,讲到了三支队伍的较量,一支是病入膏肓的统治阶层明朝廷,一支是以李自成与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另一支是兴起于草原的后金政权。教材在本节将重点放在两部分:一是明朝腐败的社会现状,二是李自成推翻明廷。教材对明末的社会民变仅以其中最为强大的李自成农民政权为例进行分析和解读,但是教师在课堂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完全有必要将部分农民军的起义史实作为补充,旨在揭示明廷的腐败引起的不是局部的灼伤,而是千疮百孔的溃烂。此处,我们在课堂中可以介绍的另一支农民军的起义,也就是与李自成密切相关的张献忠起义军团。这里以“张献忠沉银遗址”为切入点是不错的选择,既可以增加趣味性,又可以强调王国维“二重论据”发挥的巨大作用。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如下文献资料:“丙戌,正月,献忠尽括四川金银,鞘注彭山县江(畔)。”学生运用所具备的文言知识进行翻译,进而得出理论上的沉银史实。同时,通过以下考古方面的证据,引导学生思考:
(一)2005年4月,彭山县江口镇的岷江河道挖出七件银锭,彭山县的研究员方明等对其进行研究,七枚银锭均藏于木筒内,出土的银锭正面分别注明其产地,目前较为清楚的产地是湖北京山县、湖南沅陵县、湖南湘潭县、湖南巴陵县、湖北黄冈县等,这与张献忠转战湖北、湖南、四川的路线均一致。
(二)这并不能充分说明出土的银锭一定是张献忠沉银的样本,就在考古陷入绝境时,1993年四川地勘大队的考察结果的公布为我们提供了新线索。1993年,勘测队的李明雄以200米为间隔对岷江江口的两公里进行了勘测,在短短的7天,勘测队就发现7处可能埋藏金银的地点,其中一个点正与方明2005年发现的7枚银锭的位置一致。
这样的尝试由于课时受限,次数不会很多,但是却实现了考古学与史学在课堂上的生动结合。
考古文博资源的教育性体现在文物本身就是物质文化存在的实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其他的教育载体所无法替代的。比如,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的第二课是《原始农耕生活》。众所周知,商代之前的历史无当时的文献记载,考古学是最科学的再现远古历史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一段的讲述中,紧扣新近的考古资料,展示最新的农业考古成果,为学生带来准确的考古解读的同时,打破课堂枯燥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195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屈家岭进行了第二次挖掘,在遗址中发现了带稻谷壳的红烧土,对稻谷壳的检测报告中指出,含在土中的稻谷壳,可以看见其淡秆黄,进而放大碎片看,可以看出谷壳上稻面有齐整的格子状的颗粒凸起,同时从标本、粒形等可以判断这是粳稻,这也与现代粳稻的品种最为接近。这些直观的考古证据要向学生进行展示,同时引导学生就其考古资料的实证作用进行归纳,得出如下结论:将粳稻的种植时间由汉朝上溯至距今四五千年。通过碳十四追踪,该稻谷壳距今已有6000余年,这使学生认识到:屈家岭的这一发现,成为推翻中国稻作农业的外来说的有力证据;稻壳作为居所建筑原材料的组成部分,说明水稻的产量已经不容小觑。引导学生思考稻谷成为建筑原材料的成分的意义。水稻用于建筑原料说明定居式农耕生活成为其主要生存形式。人们依靠自己培育的谷物作为食物来源,由此定居下来,形成大规模的聚落。
考古文博资源中有很多古代的艺术珍品,其具体形象生动承载着古代的文化艺术,方便后人认识、研究古代艺术,具有审美教育价值。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上,正因为文物的具体存在,才可以为今天的艺术创作提供素材与灵感,借鉴古代艺术珍品的精华用之于今天的艺术创作之中,也是在继承、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的第六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相关史实部分通过视频《国家宝藏》为学生介绍了越王勾践剑,课本除通过卧薪尝胆等成语赋予勾践剑以厚重的人文精神外,还引导学生对剑体本身加深认识,了解2000多年前的精良工艺。对该出土文物的认识,教师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启发学生:
(一)采用高清勾践剑图像,向学生展示放大50倍、200倍、500倍,学生观察得出剑体上黄色树枝的纹络,教师同时向学生介绍这种树枝金的金相组织。
(二)向学生抛出:“勾践剑为什么会千年不腐?”引导学生总结出:勾践剑出土带剑靴;墓葬环境保护较好;选材较好,含锡且不含铅等;近距离观察剑柄的圆环,教师就剑柄的圆环工艺进行介绍,使学生感受剑柄十一环,环环0.2mm的间隔的工艺之美。
课本中文物插图,由于课时限制,这里不能逐一讲解,为帮助学生领略古代工艺创造力,教师应尽可能地选取一至两幅具有代表性的插图进行介绍,可以借助视频、高清图片等辅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