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课堂的理论基础

(二)生活课堂的理论基础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和教育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3]。他反对基于书本而脱离实际的教育方法。生活对教育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向阐述:从特定时间段来讲,在某一时间段内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本身就应该符合该时间段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2]。从时间的广度上来看,人的一生中所经历的生活,都可以称为成长与教育,即教育不是狭义范围的校园生活,而是需要贯穿生命始终的,不断地从生活中感悟与汲取。因此,生活是教育的基础与中心,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应该关注生活对教育的影响。

2.陈鹤琴“活教育”课程理论体系

陈鹤琴认为,固化的文字理论束缚了学习者的思维,身边真实的社会生活、真实的自然环境才是真正的知识源泉[4]。只有让儿童把自然、社会中的要素当作需要学习的书本,儿童才能在原生态环境中汲取最为原生态的知识,在自然的环境中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理解世界、探索世界,再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回报祖国[5]

陈鹤琴先生认为,传统书本上的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联系,相互孤立的知识无法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趣味性和知识间的联系,所以仅仅将书本作为教材是不够的。这种仅仅基于书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能够学以致用,导致知识本身的价值很难得到体现。但“活教育”理论并非对于课本知识全盘否定,而是强调知识应该来源于自然,通过自然的环境为不同的知识创建联系,从而形成一个体系,创造一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

3.杜威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理论体系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他的实用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学院式的,要使生活经验充分参与到教育中,要求“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3]。教育作为一个生活过程,对个体生活经验进行不断改造、完善和丰富,其中生活与经验是教育的灵魂[6]。杜威认为,教育不是对外在知识的强迫吸收,而是对人生活的不断满足和充实。对教师来说,学生的教育是对生活的适应,可以说教育和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所以要以学生的主体活动的经验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活动,主张要以问题解决学习为主要形式展开活动,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实践,促进其人格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使命就是建立起学科和生活经验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成熟的逻辑水平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

4.构建主义理论体系

当代建构主义的理论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理论来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3]。即建构主义强调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挥个体优势,主动地进行探索进而构建出需要的知识体系。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教师教学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构建主义强调学生自身的探索,其核心思想是教师应围绕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展开教学,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知识架构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架构,进而达到掌握的程度[7]。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一个知识的来源,而是将教学根植于学生的经验世界中。即此时学生为教学的中心,教师起到组织学习、引导和促进学生进步的作用,利用学习环境等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新知识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到自身的经验结构中,并反作用于原有知识,对其进行丰富和调整,以达到构建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