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感觉我们好像不是在学习语文,而是在学习解剖,文章就像是一具尸体,被我们切割得支离破碎。”这是我在讲评一张练习卷时学生的一句吐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应试教育使得传统的语文教学更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一板一眼地教《语文》课本,却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导致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我深感这是我们语文教育教学的悲哀,并反思如何才能尽可能地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让语文更加有趣。无疑,让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是我的答案。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观察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材中的一些文章可能和学生现在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一些革命题材的文章,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很难真正切实感受到革命烈士的付出与伟大。只有深入了解旧中国的苦难,才能真正读懂革命先烈不惜用鲜血和生命去追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多么刻骨铭心。
对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多查阅有关资料,尤其是一些影视资料,更直观地将他们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年代,感受那时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所遭遇的凌辱。古今对比,感受当下和平之不易,而这和平是无数革命英雄舍生取义换来的。这样不仅可以扩充学生的历史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珍惜当下,培养其责任感。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而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故教学时应多多借助情境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发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我在上《再塑生命的人》一课前,布置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尝试蒙住眼睛活动十分钟,去初步体验海伦·凯勒的世界,从而更能感受到她对光明的渴望、求知的不易,以及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又如讲授《皇帝的新装》时,我将课本变为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揣摩人物的形象、情感,通过将文字直接变成生活,可以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带领学生回归生活。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与善于思考的大脑,鼓励其多多参与课外活动,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积累生活经验,关心时事,积累写作素材。如我曾以“春”为题要求学生作文,便带学生于校园中寻春,让他们静下心来感受春风拂面,看春雨润物……又在疫情期间,以“这样的人让我敬佩”为题,把学生的目光聚焦于时事,关注那些“最美逆行者”。这样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体验、去感悟后,学生往往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