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更有效地提问

(二)在课堂上更有效地提问

数学课堂上,最害怕的是教师提问后没有学生回答,若教师不及时想应对策略、调整提问方式,久而久之,这样的课堂就会是这位教师的独角戏,师生没有互动,教师不知道学生是否掌握,学生也得过且过,那么这样的课堂肯定是没有效率的。

学生不回答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确实不知道答案,可能是害怕自己回答错了,也可能是看到其他同学也不回答自己就不想做这个出头鸟,等等。所以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除了要组织好问题的层次,也要尽量少问答案单一、直接的问题,最好是多用一些能让学生分享想法的问题,让学生敢于“说”。多“说”、喜欢“说”是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因此必须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性!

例如,在1.5和1.6的课堂内容中都安排了这样一道观察题:

(1)3和5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是_________________;

(2)18和36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是_________________;

(3)8和9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是_________________;

(4)8和15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是_________________。

当学生们答完这四道题时,教师就要试着总结归纳。现有以下两种提问方式:(1)这四道题告诉我们什么规律呢?(2)请同学们观察每道题中两个数的关系,在特定的关系下如何求解两数的最大公因数?在课堂中实践之后,马上可以发现,第一种问法引导性不强,让学生毫无头绪,他们并不知道教师想要的是什么规律,而第二种是教师略带引导的提问,学生马上就会将这里的“3和5、8和9、8和15”联想到之前所学的两数互素,将“18和36”联想到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点,这样就能很顺利地、很自信地说出他们观察到的规律。教师再予以表扬,为日后课堂上学生们能更愿意地分享他们的答案奠定情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