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课堂概述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人生发展和生命价值。教学目标价值取向上更注重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教学策略上具有明显的合作、参与、体验和探究特征,教学内容上强调多角度、多层次的参与。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追求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大势所趋。2011年国家实施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使学生学好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所以课堂生活化的概念被更加明确地引入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将生活和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方式,帮助学生使用自己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学习课堂内容,实现通过生活常识理解新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目的。此外,将知识日常生活化,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知识的价值和实际的应用,通过了解知识的内涵避免学生出现“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知识不仅仅是用于功利化的考试要求。
生活化课堂实际上是一种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加合理的、贴合实际的教育模式。与机械地根据课纲进行教学不同,“生活化”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来说,每一个学生在进入课堂时都有自己的经验,这种经验往往是通过他们自己的逻辑判断和感性分析得到的对某些知识的见解和看法,通过利用这种经验作为新经验存在的基础,能够使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此外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不同的生活化场景,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将实际生活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这种实际生活和理论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精神,并鼓励他们进行“认识—深入理解—实践—加深认识”的学习过程。通过正确理解整个认识过程的无限性和反复性,达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观察,这样一种深入性的探究首先可以满足学生对自我需要的追求,随后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成就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出发,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科学学习正确价值的认识[2]。对教师来说,这种将生活和知识恰当、生动地联系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教学能力的一种锻炼,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加深对教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