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事件的灵感来源?
“不好的教师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在实践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慢慢领悟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基于学生特点的情境,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英语中最常用的就是创设情境,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技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情景类型,以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力。
那么这个情境设计的灵感从哪里来呢?纵观预备年级到初三年级的单元,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家人朋友、职业未来、饮食健康、节日习俗、学校生活、小区配套、自然天气、小说、剧本、漫画等,所有的主题都离不开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这就给了我们英语教师一丝灵感,试想若每一堂课,或结合本班级学生的个体案例,或根据学生的共同认识去导入,或者适时渗透生活化事件,会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将该想法分别实践到了三堂教学课堂中:6A M2U7 Rules around us,6A M3U10 Healthy eating,7B M3U10 Water Festival。
以Rules around us为例,本课主要操练We mustn’t的句型。在备课过程中,我提前录好了本班级学生从开学以来的一些典型陋习的视频,如乱扔垃圾,产出句型——We mustn’t leave rubbish everywhere.又如课间相互打闹,产出句型——We mustn’t fight with each other.再如上课打瞌睡、阅读故事书,产出句型——We mustn’t sleep/read story books in class…
这是该环节的教案:

该环节激发了全班同学的兴趣,我发现以往一些成绩中下水平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每一位同学都抱着期待的目光期待我点到他们来指出班级中的不足之处,原本班主任口中的说教从他们口中用英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倒更能使他们接受,同学们纷纷指出自己平时的习惯与school rules的背离指处,这种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创设,既巩固了we mustn’t的句型,又将学科中的德育无痕渗透融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当学生觉得英语学习就是真实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他们就会明白学习英语的意义,真正实现《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情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