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化教学事件策略的运用为抓手,逐步构建精致课堂

(二)以生活化教学事件策略的运用为抓手,逐步构建精致课堂

1.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物理学科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使他们感到课堂活力,进而对物理课堂产生亲切感。“生活化”导入资源,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熟知的文学历史素材,等等。

案例1 “光的直线传播”导入教学片段

上课铃响后,我悠然地含着烟卷走向讲台。从不吸烟的我做出这些行为,让全体学生感到匪夷所思,老师平时根本不抽烟,今天怎么啦?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随后我拿出激光笔,使激光束通过我吐出的烟,让学生观察光亮的通路。这时学生才明白我在故意“作秀”,演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实验,而不是故意违反课堂规则。随后我告知学生,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最后使本课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几个简单的行动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就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原来科学就在身边。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生活素材,加工成课题资源导入物理教学课堂,由此引出新知,使教学“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2.课堂“探索”生活化,探究理解新知。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即是探索生活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师生共同体验生活的活动。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要让学生参与教学生活,对生活素材进行剖析,提取其中的物理知识元素,在不断解释生活现象、尝试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案例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片段

情境创设:播放公路上发生的一段两辆汽车对碰的车祸现场视频。

联想质疑:能不能从车祸现场看出是哪辆车先撞的对方?

学生实践:用铅笔尖轻戳手指,用手指戳铅笔尖,说出感受。

讨论交流:为什么不能从车祸现场看出是哪辆车先撞的对方?

小结新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发现、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才能爱学、乐学。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现象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课堂“训练”生活化,解决实际问题。

在物理课堂上,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训练题是非常必要的。“生活化”的物理课堂要求训练题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生活中的物理科学知识。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给训练题设计一个生活化的试题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体悟到物理原来如此的真实!

案例3 初三专题复习教学片段

情境创设:上课时老师拿出一个“220V 100W”的白炽灯泡给同学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1)灯丝是什么材料做的,主要是利用了它的什么物理属性?(2)它的灯壁用久以后为什么会发黄发黑?(3)白炽灯是利用什么原理工作的?工作时能量是怎样转化的?(4)时间用久以后灯为什么亮度会下降?(5)“220V 100W”是什么意思?(6)该灯正常工作一个小时消耗多少电能,如果将它单独接在一个“3000R/kwh”的电能表上正常工作1小时,电能表的转盘能转多少转?如果电费按0.5元/KWh,1小时会花费多少电费?(7)该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多少,它自身电阻是多少(不计温度变化)?(8)同学们讨论一下,关于白炽灯我们还可以提出哪些与物理有关的问题?

教师用了一个真切的生活画面,并设计一系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小常识,巧妙地将学生融入这“生活化”课堂,化枯燥为生动,化理论为生活。这些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物理知识训练题是鲜活的,让学生感受的不再是枯燥的物理概念、深奥的物理原理,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实际问题。学生乐于主动去训练,并在愉快的心境中体验成功,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议论纷纷,积极讨论,让枯燥的复习课堂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毫无疑问,学以致用,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物理,让学生感悟到物理的价值和功能,才会真正明白和理解新知。

因此,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着重从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出发,深入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情境素材,精心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4.课堂实验“生活化”,培养学生能力。

生活中的一切材料、物品都具有物理属性,都可显现物理原理。也就是说,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无形的物理实验室。生活中的材料、物品都是开展物理实验,探究、认知物理原理的重要资源。因此,物理教师做物理实验时要首选身边的器材。

5.课堂“延伸”生活化,提升创造能力。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课堂,教师还应该注重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诱导学生对身边的所见所闻发生联想。一旦所学的东西被派上用场时,学生求知的劲头会更大,跃跃欲试的要求会更强烈,对延伸课堂、激活知识、提升能力可以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此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暂时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探究潜能,鼓励他们进行实验、猜测、推理、创造等活动,也就是指导学生“搞研究”。

案例4 噪声的学习

学习《噪声》后,我们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时间调查一下我们周围存在哪些生活污染,怎样防治或减弱?每人写一份报告。学生听后积极性非常高。星期一来后,每人都按时上交了一份调查报告,提出的措施虽然还都很幼稚,但我们感觉到学生确确实实去做了,并且有了一定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这样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生既愉悦了身心,又对所学的物理知识加深了理解,培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还课堂以生活本色”的实践,课堂、学生、教师都“活”起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产生学习兴趣,探索知识的愿望,教师的职能从传授变为指导,学习的目标从单一到综合,学习的空间从封闭到开放,从课内向课外、向社会延伸,学习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拓展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能够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教师又能思考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改进、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突破课本的框架,创造出更为多姿多彩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师的自身素质也得到提高,促进了自我提升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