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正确教育目的的轨道

一、重回正确教育目的的轨道

双减的一系列政策颁布后,给了k12学科教培行业一颗重磅炸弹,甚至对学生家长也是一颗重磅炸弹,一些学生家长还会焦急地守在之前还门庭若市的培训机构门口问之后是否还有课能上,一个不能补课的政策让学生和家长都失去了学习的方向。

那么为什么要“双减”呢?上海市教委发言人是这么说的:当部分学生去培训的时候,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数,但是当所有的学生都去培训的时候,可能只会提高分数线。从这个意义上讲,剧场效应造就的结果只能是学生牺牲全面发展的时间去反复操练,操练反复;反复培训,培训反复。它不仅伤害了学生,影响了学生全面成长,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会给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上海市初中数学教学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来说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学生的时间全部被校内和校外的学科培训或者是应试操练占据,学生们的睡眠时间都是犹如海绵挤水一般珍贵,那么我们如何指望学生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呢?美国作家安德里亚·戴宾克在《我会独立思考》中提到,独立思考是一项技术,需要学习和练习,如果想要培养批判性的思维方式,那么就要做好提出问题、收集证据、评估证据、产生好奇、得出结论、讨论其他观点、自我成长这七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生的各学科的学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要“双减”。

那么“双减”是指什么呢?笔者认为,一减是减少校内作业,即重复性高,缺乏思维性的无效作业。那有的人会问,作业少了,成绩怎么上得去?尤其是对数学这样的理学科来说,普遍认为是要多刷题才能提高成绩,笔者作为数学老师,也经常能听到周围有声音说数学只要多做就能学得好。真的是这样吗?真的是量变就能引起质变吗?可能在某些事情上这句话是确实可行的,但在数学学习上却不是上上策。比如说,在初中《数学》课本中,有方程、不等式、多项式的运算这一些涉及数学运算的章节,要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是不是只要让学生每章节操练一百道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了,如果一百道不行那就两百道?确实,数学运算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NASA数学家Katherine Johnson是美国登月计划的大工程师,她算出了精确的轨迹,使得阿波罗在1969年降落在月球上,让阿姆斯特朗创造了有历史意义的月球漫步之后,又让他安全地回到了地球。这背后是这位传奇的女数学家,靠着我们现在看来原始的不能更原始的工具:铅笔、尺和纸。这让我们体会到了运算能力的重要性。但是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已经拥有了超级计算机,对于数学运算能力的发展和提升问题,要让学生在手算和计算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初中数学课程总目标中写道:掌握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数学中的听、说、写的交流技能,并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和数据处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中可以不用过度重复操练运算,但也要适当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当强调的是“算技”,这里的“技”就是技巧,就是让学生学会优化算法,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减少校内无效作业的同时,那就得布置能够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作业,这也就对优化现有的教学制度的改革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课程设置的全面性、教师的专业性等等,且刻不容缓。

二减是减少校外学科培训。笔者认为,其实绝大多数的学科培训无非分为两种:一是超前学习——给学生家长一种错觉——比学校里的内容更有“难度”,这样的有“难度”让家长深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在学习这条赛道上比别人更有竞争力。但教育从业者都知道,其实就是披了一件“超前学习”的外壳而已,这样的吃快餐般的学习,学生还没吃透学习过程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就已经翻篇了,长此以往,漂亮的外壳下也还是一片空白。二是给学习困难的学生查缺补漏,这就如上海市教委说的,其培训内容是反复操练、反复培训、机械训练。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有着自己特有的学习问题,可能是学习习惯问题、心理问题、亲子问题、自身智力问题等等。这些需要家长、学生和教师一起通过观察然后形成对问题的一个共同认识,再进行因材施教。这是一个较复杂的工程,不是同学们日复一日地刷题就能够解决的。所以减少校外学科培训,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家长因为焦虑而病急乱投医所产生的经济负担,消除学区房乱象,另一方面是让教育主体回到校园,渗透教育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