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自主互动高效”的团队合作精神,形成洋南特色的教研氛围

(三)张扬“自主互动高效”的团队合作精神,形成洋南特色的教研氛围

1.以制度化推进的形式,创设教研组文化氛围。

我校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以及受欢迎程度历来颇高。我校语文教师绝大多数都很年轻,平均年龄未达到35岁。我们认为,除了自身的认真敬业之外,主要源于语文备课组教师间的团队合作,以及他们注重营造互动学习交流的氛围。教师个体中汇集了群体的合力,发挥集体的智慧,能够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教研组活动使教师原有的长处更加完善和凸显,利于教师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并逐步形成自己良好的教学风格。我们挖掘语文教研组的潜力,采取以点带面的措施,并以制度化推进的形式,创设教研组文化氛围。上学期,我们就展开学习讨论,在全体教师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起草了洋泾南校教研组组长“责任制”和组员“认领制”的文本方案,充分发挥教研组组长的专业引领作用,逐步形成“教研主题化,协作互动化”的教研形式。所谓“主题式互动式教研”,就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寻找实际问题,经过多方筛选确定每学期的研究主题,在此基础上再细化为每月的主题,并以主题为教研目标,开展同伴共创、协作备课、互动研讨,共同参与研讨全过程的互动教研活动。这种主题式的互动教研,围绕选取的主题进行自主学习(相关的著作与论文)、主讲制学习、协作备课、实践展示、互动研讨、反思总结六大环节展开,激励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探索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校本化的道路,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案例 主题式互动式教研活动——生活化教学事件设计及运用课程方案

一、课程目标

组织以“生活化教学事件我设计”为主题的家常课和“二次摩课”改进课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教学手段的知识,共同探讨学习如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去实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程安排

(一)筹备工作

1.教导处查阅筛选有关“教学手段”的部分资料提供给教研组,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自己查阅寻找的资料;

2.本课程活动采取教研组组长责任制,教研组组长筹备第2—4周家常课和第6周“二次摩课”改进课的开展事宜:

(1)组内教师根据自己的优势认领任务;推荐出三位教师分时段开设家常课;

(2)制定出开课听课、评课安排表。

(二)时间安排

启动以“生活化教学事件设计及运用”为主题的家常课,每个教研组有三位教师在组内开课;

以“我的课堂我反思”为主题进行“二次摩课”活动,组内教师一起交流、研讨,并结合“二次摩课”的改进展示课,每位教师撰写一篇教学案例,组内交流“如何恰当运用和设计生活化教学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力争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课程要求

(一)教研组要求

正常开展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确保每次教研活动有主题,有实效。

1.第2周教研活动:

学习有关生活化教学事件的知识,包括何为生活化教学事件、传统的教学设计、现代的教学设计手段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有哪些等。

2.第4周教研活动:

(1)各组三位教师分时段开设家常课;

(2)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生活化教学事件为教学服务,达到教学目标;

(3)集中时间进行评课,针对生活化教学事件的运用,共同探讨家常课的优劣,提出改进方案,在此基础上执教者撰写教学反思,制订具体改进方案。

3.第6周教研活动:

(1)交流教学改进方案,全组教师集体备课,在讨论的基础上推荐一位教师代表教研组开课,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展示;

(2)在全校范围内展开听课评课活动,共同探讨“生活化教学事件”。

(二)执教者的要求

1.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生活化教学事件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生活化教学事件;

2.根据主题精心备课,教案中重点突出选择了哪些生活化教学事件、选择依据是什么;

3.教学反思或具体改进方案要体现家常课中所选生活化教学事件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将做什么改进;

4.第6周教研活动之前交教学案例。

(三)听课者的要求

1.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生活化教学事件相关知识以及如何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生活化教学事件;

2.做到每次听课不缺席,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3.主要听:本节课执教者设计了哪些生活化教学事件、这些手段运用得合适与否、这些设计运用是否为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服务、这节课整体效果如何。

(四)评课要求

执教者:进行自评,对本节课生活化教学事件的选择与运用加以介绍,谈谈这节课上完后自己的初步感受,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在哪里。

听课者:实事求是地指出执教者本节课的优劣,尤其是在生活化教学事件运用方面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改进方案。

2.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实施三级质量分析,提高教学质量。

为进一步强化教师质量效益的意识,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在学期初制订个人教学工作计划时,拟开展了“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现状调查,引领任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自我剖析,调查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掌握班级学生学情,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实施三级质量分析,以此达到加强团队合作、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所谓三级质量分析,主要涉及备课组(教师个人)、年级组(班级)、教导处三个层面,各有分析的侧重点及目标要求。通过会诊,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我校在质量分析时,打破传统的分析模式,在教师、学生进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实施三级质量分析制度,具体分析流程如下。

第一级:班主任层级分析

由班主任牵头,联系任课教师对班级学生成绩进行全面分析。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分析:(1)按照学习的五个环节,即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小结进行自我分析评价。(2)按照各学科的得失分情况,从学科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自我分析评价。(3)从考试的心态、答题时间的分配、答题的规范化、书写的规范化等非智力因素方面进行自我分析评价。学生通过分析总结,找出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学习措施。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再召开任课教师会议,针对班级情况找差距、想办法,确立下一阶段的目标和班级重点关注对象,探讨课堂中的分层教学等。

第二级:备课组层级分析

由备课组长牵头,首先由教师做自我分析:(1)试题情况,主要分析试题的难易、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分析试题与学生的实际是否相符。(2)将题目按照知识分类,统计各层次的学生在各知识类中的得失分。(3)将题目按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等能力进行分类,统计各层学生在各能力层次上的得失分比例。(4)分析学生答题的规范性。(5)分析学生试卷中的典型错误,找出出错的原因。教师要综合以上五点分析教学中尚待解决的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在完成对每一个任课教师所教班级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填写备课组质量分析表,召开备课组质量分析会议,针对年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重点是交流经验,反思不足,研讨改进措施,比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内容等,努力走一条基础型课程校本化的道路。

第三级:召开教导处、年级质量分析会

由年级组长牵头,由备课组长、教师代作发言,重点谈教育教学的反思、经验和改进措施。年级组长对本年级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重点谈差距、努力的目标、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措施(并做好会议记录),并将相关资料整理上交教导处。

教导处综合反馈各学科的成绩,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和问题学科,并提出改进建议,更重要的是发现教师群体中的教学闪光点,挖掘一些先进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推广,形成辐射效应,最终达到教学成绩整体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