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的重要性

二、医疗机构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的重要性

(一)防范药品质量相关的安全隐患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目前国内与国外的药品在质量、价格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已经呈现出直接竞争的局面。但由于国情发展的制约及整体经济实力的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在药品的质量标准方面尚有较大差距。一些临床应用多年的老品种,原有质量标准控制项目少或规定标准相对较低,再加上市场对廉价药品的强烈需求,投资药品相对高的收益,以及追求利润过程中低限投料等投机行为的存在,虽然实行了药品批准文号管理、GMP及GSP认证要求,但是并不能保证每个管控环节绝对不出现问题;而即使已经符合上市标准的药品,由于厂家众多,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国内药品生产、经营中,还有个别厂家一味追求药品利润,甚至为了牟取暴利,在药品生产时不认真遵守规范化的管理流程;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药品的生产、供应、运输、销售等环节间的漏洞,将假冒伪劣药品推向市场。因此,进入市场流通的药品仍然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问题药品一旦用于患者,往往出现群体性不良事件,影响广泛。回顾近年发生的药源性不良事件,正是由于医疗机构在用药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上报药品不良事件并采取必要措施,相对减少或减轻了这些问题药品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后果。

(二)减少或避免不合理用药可能的不良后果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多数医疗机构在临床用药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合理用药现象。例如医生不熟悉药物的适用人群,给患者开具忌用、慎用药品;不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合并使用了不宜联用甚至禁用的药品;开处方时未考虑药物在体内有效浓度,未能做到个体化用药;凭经验开处方时,存在中西药或复方用药等重复给药;不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证和推荐的用法用量,超范围、超剂量使用药品;给药间隔不合理等。导致这些现象或行为的因素是多样的,有些是医生客观条件所限,有些是主观上的疏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药品使用中的安全隐患,进而增加了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乃至危害到生命。因此,医疗机构重视药物安全性监测,加强药品多方面、多环节的管控,能够防范或减少不规范用药带来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