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脉输注药品
静脉输注是临床药物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临床静脉输注治疗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①输液反应,患者出现寒战、体温升高等症状;②药品输注前,出现肉眼可见异物;③药品配伍后,发现有絮状沉淀;④两种药品输注前后,输液管内发现有沉淀物;⑤药品输注后,出现过敏反应、血压下降等。
(一)静脉输注药品问题及输液反应的原因
1.药品本身 ①杂质、异物。输液中能用肉眼分辨的微小个体,可能是药品生产、储存或因输液器的质量问题产生的。②不溶性微粒。输液中细小微粒进入人体后,除引起局部循环障碍、供血不足、血栓性静脉炎外,也会引起临床输液反应。药品生产的原辅料、溶媒和生产环境不符合要求,会造成细小微粒超过标准。③细菌污染、热原不合格。因输液生产过程中溶媒不合格、灭菌不彻底,或输液储存、运输不当造成破损,或输液器不符合无菌、无热原要求。
2.联合用药方面 ①配伍禁忌。因新药的不断出现,原有的有关药物配伍安全性、稳定性知识得不到更新和补充,药物配伍不当,产生絮状物、沉淀或微小结晶。②超量用药:因超量加入1种或几种药物而产生沉淀。③输注环境发生改变。配液环境及患者输液的环境不洁净,会使空气中悬浮的微粒通过输液器的排气管进入药液;应避光的药品加入输液后未及时采取避光措施等,都可能会使输液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④热原、微粒的叠加。溶媒中加入小针剂药品后,可能因热原及微粒的叠加作用而引起输液反应。
3.操作不当 ①未按药品使用说明书操作。药品使用说明书是药品生产厂家对所生产的药品出具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书面说明。在具体操作前,应仔细阅读,严格遵守。②输液管内发生药物配伍变化。当患者接受多种静脉输液时,由于先后输注的液体及输液中添加的药物不同,可能发生药物-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③配液时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如无菌操作不严、配制时间不当、配制温度超标等。④患者个体差异。如特异性体质、有药物过敏史患者,老年人、儿童、体质特弱以及手术后体弱者。⑤其他。一次性输液量过大,滴速过快;环境温度过低,使输液温度过低。
(二)针对以上的原因,建议进行如下处理
1.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制订治疗方案,必要时联合用药,严格按药品说明书使用,尽量减少在输液中添加药品。应积极将有关药品配伍安全性、稳定性、ADR方面的知识应用于临床,合理用药。
2.药剂人员严格审查静脉输液的处方、医嘱,调剂时认真遵守查对审核制度,保证药品质量。
3.护理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输液过程中经常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输液过程中发现问题,立即停止输注,有关物品及时妥善处置,以便上报,查明原因。
4.应用多种液体时,合理设置输液次序,以避免有配伍禁忌的药物因在输液管内接触而产生不良反应。对某些特殊药品,应尽可能单独使用输液器。
5.对某些特殊体质的患者,更应该对症下药,严格控制用药指征,输液时经常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一些疑难复杂病例,应组织ADR专家讨论、会诊、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