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险药品的遴选依据与方法
确立高风险药品的遴选依据与方法,是形成高风险药品目录的前提。高风险药品的遴选首先应从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剂型与制备工艺、给药途径及给药方式等方面来考虑;同时,还要对药物临床使用的安全性进行调查、评估,从而确定高风险药品目录。
(一)药物作用机制
部分高风险药品的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体。根据药物药理、毒理作用研究结果,可以初步判断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以下几类药物应是重点遴选范围。
1.心血管系统用药 以下几类药品若不当使用易立即引起致命危险。
(1)抗心律失常药:心律失常处理都是复杂和困难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一些潜在的严重和致命的副作用。如胺碘酮,虽然疗效可靠,但可能致严重长期副作用。
(2)强心药:洋地黄类强心药地高辛治疗窗较窄,容易中毒,缺少心肌正性松弛作用,其反射性扩血管作用较弱。非洋地黄类强心药长期口服副作用大,且死亡率增高,如氨力农、米力农。
(3)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用量必须强调个体化,不同个体、不同疾病用量不尽相同,若用量不准确,极易产生神经毒性,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拉贝洛尔等。
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药理作用广泛,应用剂量和方法不准确,极易产生全身性的不良反应。如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3.抗凝血药 抗凝血药可通过影响凝血过程的不同环节而阻止血液凝固,使用不当可能引起严重出血反应。如华法林、肝素、尿激酶等。
4.降血糖药 某些降血糖药可引起低血糖反应,如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在肝肾功能不全、年老、体弱者,若剂量偏大(对成年患者的一般剂量对年老、体弱者即可能过量),则可引起严重低血糖,甚至死亡。
5.抗肿瘤药物 抗肿瘤药物需要高度警戒,因为抗肿瘤药物本身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特别是细胞毒类药物,本身就属于“剧毒药”。
细胞毒类药物主要作用机制为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一类药物。不言而喻,对正常的增殖细胞尤其是增殖活跃的骨髓、消化道上皮细胞也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6.麻醉药和神经肌肉阻断药 多数常用量有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及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过量可致呼吸肌麻痹,使呼吸停止。如丙泊酚、氯胺酮、琥珀酰胆碱、罗库溴铵、维库溴铵等。
7.麻醉性镇痛药 大量使用呼吸抑制,还可诱发哮喘,如吗啡、可待因、哌替啶、芬太尼等。
8.镇静催眠药 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大剂量时能使意识感觉消失,但易恢复;中毒剂量时能使功能活动停止不易恢复。如咪达唑仑、劳拉西泮、苯妥英钠、水合氯醛等。
9.高浓度电解质注射液 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成为威胁生命的主要因素,通常采用静脉注射来纠正各种平衡紊乱,但不能矫枉过正,给药剂量和给药速度等均可影响治疗结果,特别是高浓度电解质(包括氯化钾、磷酸钾及超过0.9%的氯化钠等),应用不当不但达不到治疗结果,反而引起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产生严重后果。
10.静脉用造影剂 可产生严重的过敏性反应,如碘化油、荧光素等。
11.抗菌药 抗菌药杀灭细菌时,内毒素从细菌游离,游离态内毒素较结合的内毒素毒性明显增加。内毒素释放入血造成内毒素血症,作用于多种效应细胞,表现出很强的生物活性,刺激释放NO、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细胞因子,致使炎性介质的瀑布样连锁反应,引起感染期间出现众多的病理生理反应,严重者导致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抗菌药在机体内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的同时也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不利作用,挽救了无数生命的同时也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抗菌药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会使患者致残致死,如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耳、肾毒性。
(二)药物剂型与制备工艺
某些药品虽然药理作用并不迅速显现,但由于剂型与制备工艺的特殊性,也应列为高风险药品的重点遴选范围。
1.注射剂 注射剂在医疗行为中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注射剂起效迅速,若药物误用、注射剂量或滴注速度不当,常难以纠正或弥补,一旦发生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往往比其他剂型要大,而且注射剂发生严重危害的数量也比其他剂型要多。注射剂的溶媒、容量及类型不同,其风险或危害程度也可能不同,如在200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部分化学药品注射剂高风险品种名单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葡萄糖注射液为高风险品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氯化钠注射液为较高风险品种,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小水针为一般风险品种;乌司他丁注射液为较高风险品种,而乌司他丁粉针为一般风险品种。
2.制备工艺与稳定性 脂质体、肠外营养制剂及生物制品等,由于生产工艺复杂或稳定性差等原因,临床使用不当也易产生严重危害。
(1)脂质体药物:脂质体是由药物与卵磷脂和胆固醇等辅料制备而成的一种靶向给药新剂型。其虽然具有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减少药物的治疗剂量和降低药物的毒性等优点,但是,由于脂质体独特的制剂处方和制备工艺,剂型稳定性差,在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不严或临床使用不当,容易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
(2)肠外营养制剂:脂肪乳剂、氨基酸等肠外营养制剂易染菌、不够稳定,它的配制、保管、使用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如果遭到污染,输入人体后果严重。此外,脂肪乳剂滴注时如不严格控制滴注速度,具有栓塞血管的风险。
(3)生物制品:生物制品大多是注射剂,一般是由微生物或其他代谢产物为原料制成的,从所含的化学成分上看,多具蛋白特性,易成为致敏原,而且有的制剂本身就是活的微生物,因此,生物制品一般都怕热、怕光,有的还怕冻,这些性质使得它从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及监督管理方面都有明显区别于其他药品的不同之处,也由于它本身的特性(如生产、检验的设备条件要求很高)及监督管理难度较大等其他方面的原因,致使目前市场上的生物制品的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应该引起医疗机构的重视。
(三)给药途径及给药方式
某些药品给药途径及方式不正确也会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
硫酸镁在口服时有导泻利胆的作用,不属于高风险药品范畴,但用作静脉注射时,有中枢镇静、抗惊厥的作用,滴速过快易出现呼吸抑制和心脏停搏等严重不良反应,所以静脉滴注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特别注意呼吸及心率变化。
胰岛素静脉注射时只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及高渗性昏迷的治疗,常规控制血糖治疗应采取皮下注射,否则易出现低血糖症状。
氯化钾注射液用于低钾血症患者,一般用法是将10%氯化钾注射液10~15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滴注,忌静脉推注,否则可导致患者心搏骤停。
高渗溶液(如20%葡萄糖注射液)注入血液时,红细胞内水分渗出而发生细胞萎缩。但只要注射速度足够慢,血液可自行调节使渗透压很快恢复正常,若注射速度控制不当,将对生命造成威胁。
腹膜和血液透析液是排除体内杂质和毒素的,透析超滤速度过快,脱水过多,都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
此外硬膜外、鞘内注射药物及静脉注射用造影剂等对注射方法高要求的药物均属高风险药品;心脏停搏液所含成分复杂,灌注方式特殊也属高风险药品。
(四)调查与评估
2008年美国高风险药品目录是美国根据错误呈报系统统计的信息,通过向临床从业人员和相关专家咨询而确定的名单。由于各个国家、地区、医疗机构应用药品有差异,高风险药品应按照各地实际情况进行遴选。我国还没有形成规范的高风险药品遴选机制,所以在制订本地区及医疗机构内部的高风险药品目录时可参考其他国家及地区制订的高风险药品目录、国内外权威机构及学会(协会)网站发布的药品监测信息、各企业的药品再评价信息,结合各医疗机构自身的用药特点及用药监测情况,由临床工作人员及相关专家共同制订高风险药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