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型不良反应

一、A型不良反应

(一)药动学方面的因素

1.药物的吸收 大部分药物口服给药后,主要在小肠吸收,药物分子通过巨大的小肠黏膜表面和血液循环,弥散和穿透小肠细胞的脂蛋白膜进入血液。非脂溶性药物在消化道里的吸收就很不规则,也不完全,而且个体差异大,如胍乙啶在治疗高血压时的剂量范围,可为10~100mg/d,因为它在小肠的吸收为3%~27%。虽说药物进入循环量与口服的剂量有关,但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制剂、药物的相互作用、胃肠道蠕动、胃肠道黏膜的吸收能力及首关消除等。

2.药物的分布 药物在体循环中分布的量和范围取决于与局部的血流量和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难易。心排血量对药物分布和组织灌注速率也起决定性作用,例如经肝代谢的利多卡因,主要受肝血流的影响,当心力衰竭、出血或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时,由于肝血流量减少,利多卡因的消除率也降低。

3.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循环中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多少,对药效有重要影响。药物如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则可增加游离的药物浓度,使药效增强,以致产生A型不良反应。

4.药物与组织的结合 这种结合是产生A型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例如氯喹对黑色素有高度亲和力,因此药物可高浓度蓄积在黑色素的组织中,引起视网膜变性。

5.药物的生物转化 大部分药物进入人体以后主要在肝脏内进行代谢,代谢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甲酰化、葡萄糖醛酸化等。氧化作用主要在肝细胞内质网中经肝细胞微粒体氧化酶进行。许多药物如口服抗凝药、酚噻嗪等都经过氧化作用代谢,而代谢的速率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个体差异大,因此易发生不良反应。

6.药物的排泄 大多数药物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婴儿、老年人、低血容量性休克及肾脏疾病患者等,由于肾小球的过滤功能不足或减退,使这些药物从体内的排出不畅,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延长,致使血药浓度在较长时间里维持较高水平,容易引起某些A型不良反应,其中尤以地高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多黏菌素的毒性大,须特别注意。

(二)影响体内离子平衡方面的因素

有些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是由于干扰了体内的离子平衡。例如强心苷类药物可以增加心肌细胞的钙离子浓度,增强心肌的收缩力,但是有些药物同时又能降低钾离子的浓度,引起心律失常等药品不良反应。

(三)靶器官的敏感性增强

大多数A型不良反应是由于药动学机制引起的,但也有一些由于靶器官敏感性增强所致,少数则来自这两种原因的综合。神经递质、激素和某些维生素等主要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其药理作用,个体间的受体不但在数量上有所不同,而且受体的敏感性也会受其他药物的影响,如乙诺酮本身并不具有抗凝作用,但当与抗凝药物华法林合用时,则可加强后者的抗凝作用而出现A型不良反应,原因是乙诺酮能增加华法林对肝脏受体部位的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