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安全性监测发展期
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措施的完善,世界各国对药品安全性评价的规范和要求逐步提高,审批要求越来越严,大规模的药害事件有所减少,但药品不良反应始终伴随着药品的使用过程。
一种药品的上市必须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检验,但通过各种实验并不能够发现该药品的全部风险信息,因为上市前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病例少、研究时间短、试验对象年龄范围窄、用药条件控制较严等,上市前发现的不良反应只是发现药品安全的“冰山一角”,冰山的整体(大量的药品安全性因素)需要通过药品上市后来发现。即使按法规要求,进行了上市前安全性评价,对新药临床应用安全性有了基本认识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临床用药风险。临床试验不等于临床应用,因此不仅药品上市前须进行严格的安全性评价,而且上市后对药品也应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至此各国纷纷实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这是人类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认识的一次飞跃。
WHO要求罕见药品不良反应在上市前发现,而对于出现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要求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和利弊权衡。当风险大于获益时,采取从市场上撤销或召回、限制使用或修改说明书(标签)和黑框警告等风险控制措施。并要求药品企业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工作,这样不但能够发现上市前由于实验局限性而未发现的药品安全性因素,还能够发现药品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可通过药品不良反应工作对企业内部的质量进行控制;另外,药品不良反应工作也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类似的重大药品责任性安全性事件,使企业主动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可能地挽回对公众的伤害,同时也降低企业自身的损失。
防止和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的所有方法不应仅仅限于针对上市后的药品,还应该包括上市前的临床试验,甚至于临床前试验研究阶段,这是法国药物流行病学家Begaud于1992年明确释义的药物警戒,即药物警戒可以借用药物流行病学的方法,在实验室里进行或使用动物模型,去探索和确定不良反应的机制,贯穿于药物研发过程的始终,即从新药的研究设计就开始着手。
2002年,WHO进一步完善了药物警戒的定义,药物警戒是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检出、评价、认知和防范及任何其他药物相关问题的一系列科学与活动,它不仅与药物治疗学、临床或临床前药理学、免疫学、毒理学、流行病学等学科相关,而且还与社会学相关,范围已从一般化学药品扩展到生物制品、疫苗、血液制品、传统中草药及医疗器械等。药物安全性监测呈现出学科跨度广泛、监测范围广泛的特点。而WHO药品监测合作计划组织的目标,也由最初的监测正常药品使用出现的有害非预期的不良反应,扩大到药物警戒,监测所有可能影响药品安全性的因素,包括药品的质量问题、工艺问题、人种差异等诸方面。近年WHO加强对草药的安全性监测,药物政策司负责传统药的部门还就此制订《草药制剂不良反应监测指南》,建立全球草药监测标准计划,以期在全球范围内指导草药及其相关制剂安全性的监测。
建立可靠的药物警戒,将药物安全性监测扩大到药物研究的每个阶段,对所有国家实施公共卫生及合理、安全、经济、有效地用药,是十分必要的。WHO对药物安全性监测不断提出新的工作目标,努力改善临床用药相关的公众健康问题,评价临床用药的效益与风险,加强药物警戒的教育,促进临床合理使用药物,保障人民安全用药,进一步关注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