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个体化给药

六、实施个体化给药

当给予不同患者同一常规剂量的药物时,则可能出现疗效较好、疗效差、中毒等不同的反应,因为常规用药剂量是建立在群体患者统计的基础上。大部分患者按此剂量会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但由于患者的生理、病理及遗传等个体差异情况较大,使同一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和药动学参数各不相同,而产生不同的临床效应。因此,不同患者使用同一药物时,应采取不同的给药方案,即实施治疗药物监测,制订合理的个体化用药方案。

(一)概念

用药剂量与所产生的药理作用强度大小之间的关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可以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理想的给药方案应当是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制订的,这就是“给药个体化”。

(二)个体化给药的步骤

首先医师对患者要有一个明确的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具体情况,选择认为适合的药物及给药途径,由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一起拟定初始给药方案(包括给药剂量和间隔等)。患者按初始方案用药后,在随时观察临床效果的同时,按一定时间采取血样标本,测定血药浓度,然后根据血药浓度-时间的数据,结合临床经验和文献资料对初始给药方案做必要的修改,制订出调整后的给药方案。

(三)个体化给药的原则

1.老年患者用药特点 针对老年患者不仅应将血药浓度调整在正常范围的中下限,而且峰谷浓度波动越小疗效越佳。老年患者大多用药时间长,对药物有一定耐受性,谷浓度不宜过低。但由于各脏器退行性改变,对药物敏感性增强,峰浓度又不宜过高,因此药物的安全范围更窄。用药方案设计应以少量多次、等时间服用为好,如地高辛、氨茶碱等均如此。由于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药物代谢功能减退需定期复查血药浓度,修改用药方案。

2.小儿患者用药特点 小儿用药血药浓度应控制在正常范围的中上限。小儿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期,体重在不断增长,只有将血药浓度调在中上限才不至于短期内导致血药浓度下降而造成疾病的复发。同时还要向家长强调要经常测体重,如体重明显增加,需复查血药浓度重新调整用药方案。

3.肝脏受损患者用药特点 肝脏是药物的解毒器官,药物在吸收进入血液后,由上肠系膜静脉进入肝门静脉,故肝脏因素首当其冲。肝功能受损患者的个体化给药原则建议如下。

(1)尽量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2)如治疗必需,则应减少剂量,延长给药间隔,避免长期服用。如对乙酰氨基酚达到解热效果后,就不要过量服用。

(3)随时注意监测和观察,防微杜渐。应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后,首先要注意临床观察,如黄疸、肝大、肝区叩痛等是很容易发现的;其次是要定期检查肝功能。

4.肾脏受损患者用药特点 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由于绝大多数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都是由肾脏排泄,所以肾脏比其他器官更容易受到药物的损害,可见肾功能受损者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其给药方案。

(1)了解患者:首先是要明确诊断,并且了解患者肾功能受损的程度;其次是要了解患者的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对其病理生理过程要准确分析。总之,在考虑适应证的同时还要排除禁忌证;在对因治疗的同时,不要忘记对症和支持治疗。

(2)了解药物:对所有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知识应该熟练掌握,特别是吸收相和消除相的血浆半衰期和一些速度常数。尽量避免多种药物长期大量合并使用,尤其是对肾脏损害部位相同的药物更勿合用。

(3)定期化验:应定期验尿,出现尿蛋白和管型应及时停药和换药;定期验血,了解尿素和肌酐情况。

(4)综合考虑肝肾功能: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其肝脏的首过效应会改变,一些药物经肝脏的生物转化率会下降,使药物的吸收增加,血药浓度升高;另一方面由于患者血浆白蛋白结合率下降,血中游离药物也会增加。患者体内水含量的多少(水肿、腹水与脱水、消瘦)与药物的分布容积和血药浓度有关。

从给药到产生药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年龄、体重、疾病状态、遗传因素、饮食及合并用药等个体的生理差异和病理特点,影响了药物的体内过程,以致相同给药方案产生的血药浓度各异,临床反应也各不相同。目前主张临床治疗应实现给药方案个体化,即通过常规监测血药浓度,使患者的血药浓度处于最低有效浓度与最低中毒浓度范围内,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毒性反应。认识药物体内过程的规律性,有助于确定个体化用药的最适方案,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